有些房企,从上到下都是天天加班。一旦业绩不好赚钱少了,就认为是努力还不够、加班少了。可即使所有人都从996变成007,利润还是上不去。
还有一些房企,根本不加班,业绩却好得出奇。以滨江为例,滨江员工每天只工作7小时。可2020年,滨江地产板块人均销售额1.29亿元,利润率、员工平均工资都很高。
这是咋回事呢?
明源君认为:
❶ 从拿地、开发、销售到客服、物业,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必须由房企自己做的,都可以交给合作方;
❷房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将其放大,才是创造利润的关键。通过加人、加班,在工作质量不高的情况下,搞低质量的复制,盲目扩大规模,是恶性循环;
❸地产下半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家企业只干地产生态链上一个阶段乃至一个环节的业务,正在成为趋势。
下面明源君详细来说。
“事情太多”,所以就需要天天加班,其实是一个错误的逻辑!
因为作为房企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自己干”的!
地产项目的开发流程,大致可以分为拿地、设计建造、销售、客服物业几个阶段。
这几个阶段,都可以完全交给合作方来做。不信?明源君举标杆房企的例子来看看。
先说拿地。
拿地中比较复杂的是收并购和旧改。
奥园的收并购和旧改拿地,在业内是领先的。
与很多人印象中地产收并购是从0开始接触谈判不同,奥园和很多收并购伙伴已经有10年以上的合作历史了。
这些合作伙伴的角色类似于做了部分“一级开发”:他们拿下一块地,从一开始就不是奔着自己开发去的,而是为了在条件相对成熟后卖给奥园。
对奥园来说,这些合作伙伴相当于奥园投资拓展的“编外”团队。随着奥园的城市布局基本完成,奥园会告诉合作伙伴,自己希望在哪些地方拿地,从而引导这些合作伙伴去奥园重点布局的区域拿地、拓展。
奥园的旧改拿地,也有和收并购类似的打法。
再说设计建造,也就是真正的“开发”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有专门的设计院来做,建造则有专门的建筑商来做。
之前房企更多是在做项目定位、管理供应商的工作。而即使是这一部分工作,也完全可以交给别人来做。
目前,国内的代建模式已经完全成熟,诞生了绿城管理、中原建业2家上市公司。
明源君曾去内地某城市出差,当地同行对绿城在当地的一个项目赞不绝口:从专业角度来看,项目领先于当地其他项目;从市场角度来看,该项目在郊区,却比市中心项目还要贵一倍多,去化也非常快。
明源君后来问过绿城管理才知道,该项目是个代建项目,背后的委托方是当地另一家开发商,他们拿地之后什么都没干,就赚到了大笔利润……
至于销售阶段。
之前,很多新房销售本就是渠道商、代理行干的。房企营销部门干的,是渠道商、代理行干不了的一些事情。
到了近几年,又有许多房企开始把自己的营销部门公司化,外拓寻求新业务,形成了包括前期、营销、分销、存量经纪、大数据在内的全链条服务矩阵。
这样一来,房企只要愿意,就可以把所有营销工作都交给合作方。
最后来说客服物业。
现在很多中小开发商开发的项目,从交房开始,就由比较大的物业接手了。
举例来说,截至2020年年底,碧桂园服务合约管理面积中,独立第三方开发的达到2.5亿平,占总合约的30.4%。这个占比还在逐年提升。
综上所述,从拿地到客服物业,都可以完全交给合作方来做了。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房企如果真忙不过来,完全可以把多出来的任何工作都交给合作方来干。
那么为什么很多房企在忙不过来的时候,还非要坚持“996、007”,自己干呢?
有些房企之所以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来干,核心原因有2个:
滨江一个项目只要3、5个人管工程,还能兼任别的角色。
滨江认为,如果需要几十个人才能做一个项目,其实就是因为产品标准化的深度不够,还需要团队协调,需要一天到晚看PPT判断,需要在中间临时出现问题时去协调。
滨江的标准化涵盖项目运营、工程管理、投资、财务、人力、行政、销售等各部门,共有 46套标准化制度及科目的标准化。
滨江管理标准化的核心,是负面清单管理、例外管理。
以人力资源为例。
新到一个城市,第一个项目如果规模在10万㎡以上,项目团队总人数标准为21到23个人,销售人员是12个。
如果项目总人数最终就是21到23个人,不需要向上报告,但如果少于21人、多于23人,就要向上报告。
在工程管理标准化上,滨江建立和完善了《样板先行制度》、《工程防渗漏水管控制度》、《隔音降噪专项 管控制度》、《门窗系统专项管控制度》、《成品保护制度》、《交房验房制度》等一系列工程管理标准化制度,在关键时间节点和重点环节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在有了明确、细致的标准之后,滨江的项目24小时运转,滨江的员工却只用工作7小时。
他们下班之后,施工单位、监理公司都还在,他们出于对滨江的信任和长期合作的愿望,会继续努力。
滨江一直坚持建立稳定的、高品质的供应商体系,包括设计单位、总包单位、装修、幕墙、门窗、环境、设备设施等等,与合作各方结成互信互利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公司成立29年,一些总包单位合作年限在10年以上,最长的达25年以上,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互信互利关系,各方之间能够高效配合,形成合力。
很多人可能忘记了,房企之所以成为综合开发商,干现在这么多事情,在一开始并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被迫的。
举例来说,很多开发商早期开发项目的时候,并没有想要自己做物业,是因为当地就没有成熟物业接手,为了卖房,不得不开始做物业。
有些做商业项目的,最开始也没想自己做百货、超市、影院,是因为自家商业项目招商困难,为了把项目带火,所以硬着头皮开始做百货、影院,进驻自家项目。
在地产上半场,开发商们硬着头皮上,所有事情都自己干,也能干成,是因为:
当时的客群以刚需为主,市场供不应求,风险都被市场的各种红利掩盖了。
而在地产下半场,所有环节都由自己来做,未必能赚取到最大利润,风险却因此提高。
如果投资、开发、运营、服务全部搞在一个集团里,一个环节出问题,大家集体都出问题,涉及面太广,风险很大。
举例来说,有些企业搞旧改拿地,全部都自己做,周期很长,成功率又非常低,最终企业发展被严重拖慢。而如果通过合作伙伴做旧改,固然要分一部分利润给合作伙伴,但时间成本、风险,都降低了。
再比如,有的小开发商自己做项目,自己单独开发,想获取最大利润,但因为产品力、品牌力不够,项目严重滞销。可隔壁竞品项目和品牌代建合作,获得高额溢价,即使最终只获得项目利润的70%,却也远高于“自己干”的利润预期。
还有些房企,自己搞地产数字化的研发,耗费巨资,把专业数字化企业踩过的坑挨着踩了一遍之后,勉强完成,只能自己用,又很难持续迭代,完全就是浪费。
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房企,一味通过低效复制扩大规模,通过不断延长自己的产业链来增加利润,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其管理层精力是有限的,无法关注到所有环节,也就无法控制风险。
地产每个环节都很复杂,要求房企在所有的环节上都很专业,比较困难。
在一些发达国家,综合性的传统房企仍然存在,而做得更大的,是4类企业:
1、专业投资商;2、专业开发商;3、专业运营商;4、专业服务商。
这四类企业,有白手起家创业的,有从其他行业转型的,也有从之前的综合房企中拆分出来的。
在我国,类似的创业、拆分也正方兴未艾。资本市场给物业、代建等企业的估值倍数,比如碧桂园服务、绿城管理等,是传统房企的很多倍。而贝壳等企业,获得的估值则更高。
对于大部分房企来说,在地产下半场,不用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干。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最具备竞争力的一两个环节,把它做好,就能获得成功!
而房企的高层、中层,在摆脱加班的困扰之后,也就有时间思考一些本质的问题,从而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赚辛苦的钱转为赚能力的钱。(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 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