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当下地产人最关心的5个问题
作者:凡文

最近,地产行业不断传出房企暴雷,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地产人一边吃瓜一边焦虑。

一位地产人问明源君:现在地产行业这种状况,到底会持续多久呀?他表示,这一段时间吃瓜吃得越来越焦虑,前几天看到自己老东家还曝出财务问题,一下就崩溃了,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会不会失业。

相信很多地产人和他一样,心里写满了问号:现在地产行业处于什么阶段?最糟糕的时候过去了吗?房价已经降了,为什么政策还不松绑?未来哪些房企会活着哪些房企会倒下?当下房企应该如何应对?

为了回答大家这些问题,明源君请教了不少地产大佬也在各种论坛听了旭辉融创阳光城等房企大咖的演讲下面明源君就帮大家来做一个归纳或许能帮大家答疑解惑

调控到底什么时候到头?
预计明年市场会恢复平稳

要了解调控政策什么时候到头,就要先搞清楚调控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大部分地产人认知里,政策调控的目的是为了调控房价,限制房价上涨。所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因为开发商手中有钱,就会抬高地价,势必就会推高房价,所以中央要出台三道红线把开发商的水龙头关掉。如果说房价回归合理,那么调控可能就会开始出现对行业友好的一面。

但在原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看来,今天政策的立足点、动因和以前不一样,不是仅仅把房价调下来,也不是去除价值属性,而是立足于住有所居。即以前联合国提倡的“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穷人的房子不能太俭,富人的房子不能太奢,这是适当住房。

有人认为现在很多政策鼓励更多人先租房子住,不要买房,这样购房需求又减少了。但实际上,不管是租房还是买房,需要的房子数量同样多。
现在政府是要努力让那些没有住房的人,要到城里定居落户的农民工住进房子里。

所以,调控的动因、起点、目标是住有所居,调动存量资源优化配置,让大部分人都能住上房子。

那调控政策到底什么时候会见底?现在行业那么难了,还会继续调控下去吗?

之前明源君讲过,现在政策基本已经见底了,不会继续加码了。
前几天,又有了更多积极的信息冒出来了。比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2021 年第三季度例会的会议报道中,非常罕见提到了房地产,指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比如《经济日报》发文称,下一步调控政策应更加优化,不断满足刚需群体的购房需求。

某房企高管表示,最近很多城市连续出现土拍遇冷、大面积流拍,而且各地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加上多家龙头房企出现财务困境引发维权,肯定高层也会格外关注地产行业当下的局势。种种迹象来看,年底调控或许有转松的空间,乐观点判断明年房地产行业会慢慢恢复平稳。

但是也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正如之前旭辉集团总裁林峰所提醒的,不要期待政策,而要认认真真去杠杆,踏踏实实搞经营。

在2021博鳌房地产论坛上,金地集团副总裁郝一斌表示,从整个行业来讲,总量增速见顶的时候,从周期上讲,没有增量的时候反而是一个底,这个市场会进入淘汰赛。他特别提醒,地产公司要有一个强烈的自律,因为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

房地产已经是夕阳行业?
只是部分房企把自己搞成了夕阳企业

最近,很多地产人都会问一个问题:地产行业到底会糟糕到什么程度?未来是不是会很惨,大家普遍都比较悲观,缺乏信心,甚至有人认为,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了夕阳产业。

其实,不是房地产行业成了夕阳产业,而是很多房企把自己搞成了夕阳企业。

去年,房地产行业体量是17万亿,这在国内一定是大行业,而且仍然是支柱产业,它还是有持续稳定的需求。虽然说地产行业进入了红海,但红海也是海。目前没有哪一个行业这么受政府重视,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上都写一大段。

恒隆董事长陈启宗在博鳌论坛上表示,地产人不用担心,地产行业绝对会继续下去,恐怕还会维持几十年、几百年,因为住房需求永远存在,市场也永远存在,不会因为行业现在面临困难就消失。

只是说,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和增长率,还有房企的市盈率会衰减,挣大钱的机会过去了,以后要赚辛苦钱,要凭真本事挣钱。

地产行业还是好的行业,只是进入了更成熟阶段,回归理性了。

不过有些房企倒是把自己搞成了夕阳企业。

中交海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济指出,房地产行业确实需要反思甚至检讨,第一,房地产行业缺思想,第二,房地产企业错在哪儿?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他看来,传统的房地产之路即将走到尽头。也就是快周转、标准化、大规模、缺少用户思维、同质化、过度高杠杆,欠账太多,这一类型的房企。这些房企把自己搞成了夕阳企业,因为不理性、不成熟、不自律。

这样的房企未来可能会被淘汰掉一批,但熬过来的房企都是更加优质的房企。

郝一斌同样认为,地产行业这么大,这么多企业,这么多资金,经营得好企业还可以过去,平均利润或者好于平均利润,经营跑不赢同行的就要低于行业平均利润,所以行业的去清是大势所趋。从去年到今年,不断有企业出现问题,这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还会持续下去。只是说谁会再出问题,可能大家有各自的答案。

未来哪些房企能活下去?
能不能活主要看现金流

以前房地产行业有房企倒闭,多半是由于经营不善,但去年以来,爆雷的房企越来越多,爆雷房企量级越来越大,甚至有些龙头房企,突然一下就出事了。

不少地产人也经历了被降薪被裁员,很多人可能会问:未来哪些房企能活下来?

经历了密集的地产调控后,很多地产总裁表示,如果将房地产市场分为三大段,头部房企压力巨大,中部房企压力巨大,中小房企反而过得比较舒坦。为什么呢?

现在三道红线要求房企要从红档变成绿档,这个过程非常艰难,特别是头部房企,因为他们负债成本太高了。头部房企有些负债达到上万亿,中部房企达到一两千亿,中小房企负债普遍在几十亿。

现在最焦虑的是头部和中部房企,他们负债高,规模增长压力大。一边是债务压力一边是规模增长压力。你不增长,资本市场也不看好你,会放弃你。所以,今年传出裁员消息的反而就是地产前50强房企,他们很焦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中小房企会活得更好,他们只是债务压力相对小。

房企能不能活下来,主要看两件事情,一是经营现金流是不是能保持正常流动,经营现金流和投资现金流合并起来都可以叫经营现金流。现在融资受到限制,很多房企经营现金流也没有,资金一旦出现断裂,可能一夜之间就被别人收购了。

二是你拿的项目能不能创造高于融资成本的价值,也即利润。所以那些融资成本特别高,或者拿了特别多高价地的房企,生存压力就很大。

前几天,某中小房企高管就跟明源君大吐苦水,说最近市场观望情绪太重,很多项目都卖不动,常常是推出1000套卖几十套。虽然公司没有受三道红线影响,但如果项目卖不动,公司最多撑一年就要关门了。

所以,即便没踩中三道红线,也不等于绝对安全,现在没有绝对的安全。
前段时间,孙宏斌在融创2021中期业绩会上就很凡尔赛地表示:除了我们,谁都有可能暴雷。

可以说,地产行业进入了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但很确定的一点是,未来地产行业大鱼吃小鱼甚至大鱼吃大鱼会成为常态。

阳光城集团执行副总裁吴建斌表示,这是行业的必然趋势,谁都不要去为它开心或者为它不开心。每个行业经过若干年竞争之后,行业就是几家龙头房企,其他都是陪跑,就像陪太子读书一样。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那么大,不可能被三五家就垄断,但是有可能被十家垄断。

建业董事长胡葆森也曾经有过类似判断。他认为,未来几乎所有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份额,70%左右会控制在前20大地产商手里。而且每个城市的前20大地产商,有一半甚至超过一半不是本土的地产商。

要活下去,一定要调整自己适应行业当下的变化。比如融创就提出了提出“四更”经营准则:更安全、更从容、更长期、更有价值。

孙宏斌认为,未来房企要活得更安全,主要做到三点:第一,符合政策,符合导向;第二,别人认为你安全,也就是达标三道红线,利息低,评级提高;第三,自己真的是安全的,三条绿线也不一定就是没有风险的。

所以,融创接下来的目标是要三年内将融资成本降到5%,信用评级做到投资级。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规模可以让步。

为什么客户维权这么频繁?
在产品品质上
部分房企确实愧对社会

除了要降负债,做好产品也是地产大咖们的共识,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房企打造项目的水平确实有限。

阳光城集团总裁朱荣斌在博鳌论坛上表示,房地产行业在产品品质这方面确实愧对社会。这个行业创造了那么多财富,修建了那么多房子,但没有交出太多好作品。现在即便是地产人自己也很难买到好房子,虽然可能买了很多房子,但实际上现在都没住上好房子。

确实,现在交房必维权已经成了行业常态,不少地产人认为,现在买了房没见涨价,业主就喜欢闹,总想捞点好处。

有这种想法的房企其实很危险。上坤集团董事长朱静认为,现在交工程质量普遍比较差,合格是小部分,好是小概率。

有些房企连基本功都没打好,就跟风去做所谓的产品创新,其实很危险。一方面,你连最基本的产品力都没有,先把基础产品力做好再谈其他的。另一方面,创新意味着试错,意味着高成本,意味着可能面临失败。

融信集团品牌营销总经理孙群存在博鳌论坛上就表示,在谈创新时,先掂量一下自家余粮有多少,如果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都难,就不要随大流去搞创新了,一定要有定力,懂得克制自己。

当然,如果房企有能力可以考虑做一些创新,但要具体市场具体分析,比如在倒挂的城市强限价的城市不需要创新,这个时候快周转比创新更重要,要抓紧去化。在部分非限价的城市,或者限价不是那么强的城市,当地的支付能力比较强,可以考虑做一些溢价的创新,比如说浙江温州这样的城市。

也有房企总裁提醒,不管是极致标准化还是创新,永远不要忘记以客户为中心,任何变革,任何创新,任何精益化管理,都要把客户放在首位,不能让客户抛弃你。一旦你的产品失去竞争力,当市场回归正常状态的情况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你的竞争力。

当下,房企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当下行业的调整,房企应该如何应对?

从宏观层面来看,意识要转变,战略要转变。在2021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表示,中国房地产未来不可能有暴利,如果企业要进化,有三个方面要改变:

一是意识转变。从过去挣快钱,现在要挣慢钱,从过去挣大钱,现在要开始学会挣小钱,从过去容易挣钱,到现在认识到难挣钱,如果没有这个意识,还想活在过去那种好挣钱的时代,那你会觉得日子很难过。

二是侧要转变。未来要更加专注聚焦在自己最具竞争优势的生意、业务、区域、产品上面。

三从经营管理看,核心是不要拿贵地,要有利润,不要借贵钱。要做好产品和服务,要做好成本管控,中间不要跑冒滴漏,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

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家房产集团运营中心总经理米昌明给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全员抓回款要变成全员配合回款。

发动一切内外力量、团体和个人力量,争夺银行资源,措施比如:短期存款,客户开水电户,各个子公司买银行的POSS机,买银行理财等等,哪怕只有5万10万,也要争夺。

 

以前和银行对接,一般职级的财务同事就可以,这个时候职级高的领导要往前冲了,要有计划,对接的层级直接到行长。

与此同时,提前摸排清楚银行的额度,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有额度的银行身上。

 

第二,做好信息管理。

 

不是信息化管理,而是公司对外信息发布的管理。

公司一切对外的信息发布都要严格审核,口径一致,出口一致。尤其提醒“明面”上的公司更要注意,必须要谨言慎行,否则本来正常的动作,都会被解读到你破产。

 

第三,谨慎拿地,不要一心想着抄底。(现在比的不是谁做多大,而是谁活的更久)

 

这个时候控风险最重要,不要想着抄底,因为目前销售端还没有非常明显的转差,或者说还没完全得到传递。

 

控风险当然也不是不拿地,遇到绝对有把握的地还是可以出手。但是建议中小房企别拿文旅、康养、公寓这些资金沉淀大的项目了,也有一些业内的朋友说跟上风口,大胆尝试,但是提醒注意的是,模糊不清的时候或者布局太早,真的有一天未来已来,可能你已不在。目前如果拿地,必须合作拿地,风险控制大于一切。

 

第四,关于供应商和合作方的选择

 

当前,建议不要一味的以最低价为唯一中标的标准。哪个老板的现金流好,项目又不是很多,配合度尚可,优先选择。现在能共同度过难关远比最低价这个模式靠谱得多。

同时也最怕,你的付款被供应商挪用到其他的项目上。

 

对于合作开发方,现金流不好的公司,谨慎合作,现金流好的公司,不要只看他的品牌,没品牌的也可以积极合作。

 

第五,盘点家底

 

全面对公司债务、应付账款以及未来需要支付的账款做一次盘点,时间和紧急程度做一个铺排,把回款的钱用在这个方面上。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