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我不是个合格的地产营销总
作者:凡文



进入淡市,营销变得越来越难了,抠抠索索大半年,渠道费一出,一夜回到解放前。

 

很多做营销的朋友唉声叹气,抱怨市场惨淡,开盘项目去化率难看,该做的动作都做了,成交却没有任何起色。一边是冰封的市场,一边是永远完不成的业绩指标。

 

甚至有营销总心灰意冷,怀疑人生:没错,当下除了降价和上渠道,我们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我想我不是个合格的营销总。

明源君认为,营销人实在没必要过于焦虑,更不要质疑自己的价值,毕竟个体再牛,其实也难以对抗市场趋势。

对于房企,项目卖不好,理由可能千千万,不应只让营销买单,寒冬下,公司应该给出更多空间给营销人。


当然,淡市下,也正是地产营销人修炼自己的好机会。一位营销总最近就在家里,复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总结了曾经的误区,并把自己的思考分享了出来,希望对当下的地产营销能有一些启发。

所谓的客户至上

很多时候都是口嗨而已


这两年,很多房企都提客户导向、客户需求,但真正落到实处时,还是公司经营导向。其实,房地产行业开发各个环节,都非常缺乏客户思维,以地产营销参与的环节为例。


比如我以前参与过的很多项目做定位,常见的思维方式有几种:

一是以地块质素作为定位主要出发点。

比如地块容积率比较低,或者附近有自然资源,大家在讨论项目定位时,都会直奔高端。

在这过程中,没有人想到要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大家总会抱有一种心理:这么大个项目,就摆0.5%的大户型,不会有问题。

我们二线城市曾经有个项目,地段不错,旁边还有个人工湖,大家一致认为客户做豪宅,于是设计了近百套800平的类独栋别墅,卖了5才卖掉30套。


现在想想,如果市场需求没有,做大户型就是不行。容积率低也不行,有景观也不行。

 

二是以项目成本为考虑来做定位。

最常见的就是地王项目了,不管在什么区域,拿了地王都硬要做大户型。地价高,不做大户型,怎么溢价呢?最终又是亏得很惨。

 

这几年,很多房企开始重视客户需求了,在做定位之前会先做市场和客户调研,看起来这种方式要科学得多。但在实践中,往往还是一地鸡毛。

比如很多项目做定位时,根本不够时间做深入的客户调研,往往都是问置业顾问几个问题应付交差。他们的想法是,问客户其实也问不出什么,还不如对标竞品和抄标杆来得效率高。


甚至不少项目做调研的方式方法都是错的,把客户调研做成了客户统计,调研结果对项目定位几乎没有参考价值。

正因为缺乏客户思维,我们的产品常常打不到客户的点,所谓的为客户好,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比如我们搞景观,喜欢搞什么“景观轴”,但有哪个业主回家会注意到这个东东?比如我之前听一个同行分享过一个案例,这两年大家都很流行搞架空层,他们架空层设置了很漂亮的儿童设施,结果做好了业主根本不去用。

后来访谈业主才发现,小孩子正在长身体,把儿童设施放到架空层,小孩子玩的时候就晒不到太阳了,而小孩最重要的晒太阳时间就是下楼玩的两个小时。

 

我们常常说要客户导向,但客户导向不是喊口号,不是做ppt,不是开高大上的产品发布会,而是能不能真正的理解客户,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去做产品做定位。

 

推广和活动总求新求变

其实客户根本不在乎

 

以前我们做项目推广,看似很有章法很有节奏,先来个品牌篇,再是形象篇、区域篇、规划篇、户型篇、景观篇,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客户会按照我们的推广节奏,跟着我们的思路,一步一步深入了解感知我们的项目。


现在想想,这可能在纸媒时代有一定效果,放在现在还这样做就挺可笑的。就像营销专家刘鑫在《走进科学的地产营销》中所说,很多营销人做推广就像编排一台舞台剧,希望把客户锁在舞台下面,一出一出按部就班的推出推广篇章。


但真实世界的客户是怎样?看电梯广告时在想着晚上做什么饭,刷微信时看每个帖子的标题不到1秒钟,瞅户外广告时其实在开着车,听广播时还在注意不要追尾。谁会认真看你的系列组稿啊。

 

现在朋友圈广告也是一样,动不动来个九宫格刷屏,有多少客户真的会跟着你的推广节奏你的思维去走呢?

 

除了推广,搞暖场活动也一样。我们的营销人都特别喜欢“推陈出新”,永远都在追求创意,不断变换推广主题、组织花样百出的营销活动。

 

但是搞一场活动真的很累人,经常一场活动下来折腾得要死。但可悲的是,每次搞活动,不管规模大小,销售人员都没有积极性参与,在一边 站着看热闹。为啥呢,不是人家觉悟不高,很多销售人员反映“为啥要搞这个活动,来的这些客户也不买房,连站在沙盘前面看看的都少。” 

 

现在想想,为什么要每周搞不同的活动呢?我们面对的都是不同的客户啊,每拨客户又不知道我们上次做的什么活动。这种所谓的创新对客户毫无意义。

 

我们曾经搞过各种花样的活动,比如领导喜欢车,就建议搞车展,有领导喜欢军事,就搞兵器展览,有的领导喜欢摄影,就搞摄影展。最后花了不少活动费用,却应者寥寥,因为很少考虑客户喜好。


中海济南公司曾经总结出来一个活动规律,无论哪类客户,就搞两类活动,吃和拿,这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结果每次活动必爆满、反响极佳。


搞自渠只搞线下拓客

忽视了线上拓客

 

这两年,为了去分销化,很多房企都建立了自渠团队。

但在很多人眼中,搞自渠就等于成立一支线下团队,负责CALL客、派单等地面攻势。做了这么久,我发现这个模式有个很大的bug,策划、渠道、销售各顾各的,很难形成合力。比如销售和渠道就经常相互不对付,甚至相互甩锅,销售认为渠道带来的是“水客”,渠道埋怨销售没有把客户接待好。

 

而策划也经常埋怨渠道抢了自己的功劳,明明是推广来的客户,经常被渠道拦截了。

 

但实际上,自渠的内涵不应该局限在线下,所有关于吸引客户和留存客户的营销行为,都属于拓客的内容。


在2020年疫情爆发时,很多房企开始布局线上营销。

我们公司刚开始也搞了一些线上动作,没见实际成效后,很快就放弃了。虽然我一直建议公司要积极拥抱线上营销,但同事领导们的反应都是:房子这么大宗交易,怎么可能通过线上成交?都是噱头而已,没有实际作用。

 

他们习惯将线上营销与成交画上等号,巴不得今天上线一个小程序,明天客户就能线上成交了。

 

事实上,即便在线下,客户从进入售楼处到最后成交,中间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环节,有人统计过,100个电话邀约,只有不到10%到访,8%左右的成交。那么,回到线上,你希望客户浏览了几次项目信息,看了一会直播就直接成交?

很多同事质疑,既然线上不可能成交,为什么还要投入成本去做?

他们总将线上线下看成是割裂、非此即彼的关系。线上来的客户,为什么只能在线上成交?

 

事实上,线上线下的关系无非是三种:第一是线上获客,线下成交,第二是线下获客,线上逼定成交,第三是线下获客,线下成交。中间过程可能是线下,可能是线上,未来完全跳过线上环节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线上线下是越来越融合的过程,只有把线上线下的闭环衔接得更紧密,才能更好地提高转化率。


有些同事对线上很排斥,有些同事却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平台都做,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举个例子,天猫定位是一个交易场,它有流量,但它无法做到客户闭环,这就意味着你只能用它来做品宣、逼定。

小程序基于微信开发,它是一个社交媒体,也就意味着可以用它去导流,梳理客户,用它去推荐,把线上和现场密切地联系起来。

 

这个时候要解决的问题是,前期推广、客户引流、线上接待等环节都要制定清晰的流程和标准。比如客户点击了小程序,谁来跟他联系,后期谁来回访,每个环节都要安排人跟进。

 

还有安居客,它是属于垂直媒体门户,更适合项目展示还是导流?通常在这类网站,同一时间段关注买房的人比较集中,那是不是可以考虑买房节点集中投放广告或开快闪店,两三周一个月,客户拓展完了,再等下一个节点。这样性价比更高,而不是全年守着网站,天天做截客动作,其实很低效。

 

策划负责来访量

销售负责转化率

 

我们很多项目在前期蓄客的时候,跟集团报备说储备了3000组客户,结果一开盘,只卖掉二三十套。

 

现在出现这个问题的项目不在少数,也让我们很头疼,后来我们深入一线去了解,发现很多项目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推广过于追求流量,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人弄来再说,结果搞抽奖暖场什么的,一大批水客涌进售楼处又吃又拿,就是不买;


二是一线操盘手判客缺乏标准,客户来了登记个手机号码就说是有效客户了;


三是很多房企搞全民营销,强制给员工下带访任务,某房企连清洁阿姨都有带访任务。

员工亲戚朋友就那么多,带了几个月,人脉就用完,为了完成带访任务,不得不花钱买人头,最后售楼处的“群演”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一方面,水客太多,接待质量无法保证,往往导致真正想买的客户享受不到好的服务,很可能就流失了。另一方面,水客多了,可能会导致营销团队盲目自信,掩盖了项目和团队的问题,最后导致开盘失败。

 

比如我们公司有个新产品,在很多项目落地都反响不错。其中有个项目卖得不太好,他们自己复盘的时候,都认为不是营销团队问题,项目卖不动是因为定位错了,产品设计不行,主卧面积太小,客户不认可我们的产品。

 

后来我去项目了解情况,项目派了案场最好的置业顾问来接待,接待下来,我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是接待时长不足,很多地方漏讲少讲。置业顾问带着我参观一轮下来,不到40分钟,这样的接待时长,客户对项目信息的接收度远远不够,好的销售,接待时长一定要在90分钟。

 

因为大部分客户都没那么专业,如果一个项目有10个亮点,专业客户可能看到9个,小白客户就只能看到5个。那么他们对项目估值就会有很大差距。 

置业顾问要解决的就是将客户没看到的项目有点,传递给他们。

 

二是掌控动线的节奏不行。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到了什么点该说什么话,其实对于客户心理都有很大影响。比如客户一来问你价格,你如实告知,可能客户转身就走了。

 

我们当时那个项目,户型的特点是客餐厅很大,卧室面积偏小。客户一进去看得很开心,结果一看卧室,面积这么小,他就很嫌弃了。

 

如果置业顾问在客户看完客厅,要进去卧室之前,懂得控制客户心理节奏,提前给客户打预防针:我们的卧室设计得跟别人不一样,卧室不是那么大,因为想把更多面积留给客厅了。这是我们的特色,而且卧室要藏风聚气,也不适宜做那么大。

 

客户一听,好像也有道理,他们就会更容易接受我们的产品。

 

不要以资源驱动的模式推动生活

 

以前,我做管理也存在很多误区。特别信奉人多力量大。

我们总是喜欢以“资源消耗”的模式来驱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推广要大开大合,不断砸钱,拓客要人海战术,能上多少人上多少人,结果人太多,事权划分不清,最后效果也并不好。


前段时间,公司说要年底冲刺,让多招销售人员,能招多少招多少,奖励给到最大。可是市场就这样,招再多的人,给再多的奖励,到底有多大作用呢?


我以前也特别喜欢瞎忙,经常忙得连饭都吃不上,最后落下了胃病,还喜欢熬夜,熬到三更半夜,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情,似乎越忙越能证明我的价值。结果付出的代价是,女朋友跑了,项目卖得也没见得多好。


现在想想,其实我以前很喜欢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

其实,不管是营销工作还是管理工作,都应该有个“二八定律”。80%的常态工作梳理成制度,并授权给相应的层级确定即可。


而我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梳理流程、定制度、想战略等层面,再就是抓住20%的例外工作,真正对下属有信任,舍得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

只有做到以优秀的模式去驱动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