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滨江、越秀等区域深耕房企,2021年凭啥逆势增长?
作者:听雨

前不久,明源君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去年仍保持业绩正增长的房企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国央企,一类是多元业务成型的房企;还有一类就是区域深耕房企。

根据中房网的不完全统计,公布年度销售目标的55家典型房企中,顺利达成目标的仅10家,其中就包含了至少3家典型的区域深耕型房企,滨江、大发、越秀等。
 
前些年房企热衷于冲规模,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而事实证明,全国化未必适合所有房企,区域深耕也未必不能做大做强。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地产下行期更具足够抗风险能力的,反而是那些在大本营根基稳固的房企。

区域深耕房企为啥能够逆势增长?他们接下来还有多大的成长空间?
 
 

地产整体失速
区域深耕房企却在发力
 
以前房企喜欢标榜自己局部有多广,而近几年房企纷纷标榜自己在某个区域深耕。不过,从现状来看,真正能把一个区域做深做透的房企并不多。
 
房企在一个区域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得上深耕?

至少得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市占率达到一定的规模。目前万科碧桂园这样的巨头,在全国楼市中的占比也不过4%左右,而一些房企在大本营可以做到市占率10%以上;
其次,在当地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口碑及美誉度高,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无论是面对市场下行,或者外来巨头冲击时,都能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说到区域深耕,人们总想到“北建业,南滨江”,这两家最典型的区域深耕房企,一家布局河南全省122个县区,一家在浙江省实现千亿销售额。滨江去年的业绩依然亮眼,2021年的销售目标1500亿元,实际销售额1691.3亿元,目标完成率达到112%以上。

建业地产因疫情等原因业绩有所下滑,但轻资产的代建平台“中原建业”同比增长17.4%。截至2021年12月31日,建业地产销售总额601.05亿元,中原建业在管项目合约销售402.75亿元。轻重两部分的总销售额继续维持在千亿以上。
 
一些房企虽然已经全国化,但在大本营依然拥有坚实的用户基础,发家地仍是最重要的粮仓。这类房企某种程度上也是区域深耕房企。比如绿城。
绿城去年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年度销售目标,全年销售2665亿元,同比增长38%。大本营贡献了接近约三分之一的业绩。在大浙江区域,绿城无论流量榜、权益榜还是全口径榜单,销售金额都突破了千亿,位居大浙江区域第一,约占当年浙江省1/10的市场份额。
 
这两家起步于浙江的房企,都是区域深耕的成功案例,也是去年少数完成销售目标、并取得正增长的房企之二。而纵观整个销售榜单,不难发现了,不少区域深耕房企去年整体表现不俗,比如:

深耕上海的大发地产,2021年度目标为360亿元,实际销售完成约375亿元,目标完成率104%左右。

深耕广州的越秀地产,2021年实际完成近1200亿元,定的目标是1122亿元,目标完成率约106%,同比增长21%。

区域深耕房企为啥能扛住行业下行压力,实现逆势增长?
 

将一个区域做深做透
在行业下行期更显优势
 
在市场上行期,楼市一片红火,房企的业绩也都蹭蹭蹭的往上冲。激进型房企全国多点开花,销售额一飞冲天;而区域深耕房企往往步伐稳健,扩张速度相对缓和。到了市场下行期,区域深耕房企得益于安全的财务以及深厚的客户基础,反而表现出更强的弹性。
 
1、管理半径小,节省运营管理费用

在房企深耕区域,一个团队同时管理多个项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消耗,提高人均效能,从而赢得更多的利润。

以滨江为例,1000左右的员工就创造了超1600亿的业绩,去年人均效能约1.5亿元。而同等规模的其他房企,至少3000人起步。

在滨江内部,一个项目只需要3~5个人。以10万方项目为例,设项目经理一人,同时配置土建二人,安装一人,前期、景观、精装修人员可根据开发周期在各项目轮转,兼顾各个项目。

因为项目分布集中,几个项目甚至可以共用一个售楼处。
 
正因为如此,滨江的人效位居行业第一。去年虽然项目在增加,但滨江的“三费”,尤其是管理费率,同往年相比并没有明显增长。
 
过去房企业绩红火的时候,管理费的高低对利润影响并不明显,随着市场下行,房企开源压力加剧,节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区域深耕房企因为管理半径小,组织架构扁平,管理效率更高,节省下来的运营管理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钱。
 
2、形成护城墙,能够抵御外界变化的冲击

和那些打游击战的房企不同的是,区域深耕型房企不得不做长期主义者,因为要在一个地方持续赚钱,不形成口碑是不行的。

在销售端,那些将一个区域做透的房企,往往在当地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信任度。尤其是去年房企频频暴雷、很多项目面临烂尾风险的情况下,购房者更青睐那些在当地扎根较深的房企,因为对这些房企知根知底,知道他们跑不了。

而房企深耕于一个区域,对当地市场变化的感知更直观,更敏感,能够快速洞悉到市场的变化,做出的产品更符合客户口味。

这一点在绿城、滨江、建业等房企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绿城、滨江等在浙江都拥有一大批忠实客户,产品力不言而喻。即便是在去年这种环境下,依然保持多个盘热销甚至日光。

另外,区域深耕型房企作为地头蛇,在当地盘踞多年,往往形成了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以越秀为例,虽然越秀启动全国化步伐已有数年,但其在广州的销售额依然占到总销售额的50%以上。

去年,越秀无论在销售端还是投资端势头都非常猛。

凭借着本土优势和国企背景,越秀培养起了极强的TOD项目开发能力。通过TOD模式拿地,地货比平均高于2,毛利率普遍在30%以上,明显领先于同行。

另外,房企一旦在一个地区形成了口碑,多元业务就有了成长的土壤,比如基于住宅产品延伸出物业服务、生活服务等;基于开发能力延伸出代建业务等在开发业务出现阻力时,多元业务也能在一定程度对冲风险。
 
3、依靠区域规划利好,获得快速发展
 
全国楼市分化越来越明显,很多地方已经失去了持续火热的可能,而一些地区得益于国家规划的利好,未来仍有不小的潜力。

那些重点布局于优势区域的房企,无疑也享受了规划带来的红利。比如,这几年,在国家发展规划的政策利好下,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城市区域经济向好,楼市一片蓬勃,深耕其中的房企也迎风起飞。
比如深耕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型规模房企龙光,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业绩飞速发展。去年权益合约销售额1402亿元,同比增长16.2%。
 
4、土储丰富,区域深耕房企未来潜力不小
 
土地是房企的生产资料。通过土储,可以预见房企未来几年的成长空间。

去年迫于现金流压力,大部分房企都收缩了投资规模,尤其在下半年很多房企直接停止拿地了。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前50企业明显放缓集中供地拿地节奏。全年拿地金额前20企业以大型国央企、头部稳健型民企为主。拿地金额前五企业分别为中海、保利、华润、绿城和招商蛇口,拿地金额总计超2900亿元。
 
此外,还有一类房企拿地比较积极,便是区域深耕型房企。

越秀229亿拿下广州10幅地块,成为广州集中供地中的最大赢家;
滨江154亿拿下杭州10幅地块,在整个大浙江区域拿地439.44亿元;
首开去年在京拿地262亿元,合计建面112万㎡,成为北京土拍市场的双料冠军;
大华集团去年权益销售额570.7亿,权益拿地260亿拿地销售比高达45.56%

为什么他们敢逆势拿地?一是因为手中“有粮”,二是因为他们去深耕的区域够了解,对风险把控有充分的信心。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区域深耕房企正在强强联手,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圈。比如,越秀通过和滨江合作进入杭州;滨江则通过和越秀合作进军广州。不难预见,区域深耕房正全面发力,不仅去年,接下来增长潜力都不容小觑,极有可能成为地产下半场的“千里马”。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