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不少地产人开始考虑明年跳槽的事情。
这两年,地产从致富神坛陨落,仿佛成为就业“巨坑”。而身处其中的地产人,彷徨焦虑自卑,不知何去何从,甚至考虑是否该彻底离开这个行业?
产生这种想法实属正常,古往今来,世道好时,大家多皆大欢喜,举杯相庆。行情不好,不得不各自谋划前程,有转行求生,也有另立山头自创功业。但明源君认为,地产人大可不必那么悲观,外面的世界,不比地产行业更好;地产行业,也真没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愿你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卡瓦菲斯欢快的诗歌,流传至今,可见人们对从荆棘中,前往另一片富庶之地的渴望。所以,见于媒端的,多是地产人潇洒转身,奔赴另一片广阔大海的故事。但是,后来呢?他们会在另一片大海继续遨游吗?不一定。有的地产人,转身尝试后,又决定再回到地产工作。下面,明源君挑选三个接触到的较为典型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做一些参考。C君土木工程出身,刚毕业的时候在设计院画过图,在施工单位当过栋号长,后来进了房企继续干工程管理。从业五年,最深的感受就是地产越来越卷。就拿在工程的这几年来说,公司的管理标准越来越多,施工单位越来越难管,扯皮已让人焦头烂额,还要应对大量的现场检查,填报各种各样的表格。
C君虽然在地产工程岗,心里却时不时冒出转行的想法,尤其是有了女朋友之后,考虑做工程得跟着项目到处跑,更是心生退意。彼时已是工程高级主管的C君,还是跳槽去了当地一家装修公司。
造化弄人,计划赶不上变化。装修公司这两年江河日下,先是疫情影响,后又遭遇地产下行,不仅生意下滑,还被甲方拖欠工程款。C君也不幸成了上了裁员名单。
当前形势下,跨行风险太大,而房企及许多下游企业也风声鹤唳,一番分析之后,C君认为目前比较容易进的大概只有施工单位了,于是,这段时间除了留意地产招聘外,C君已经将主要精力放在找施工单位上。
这绝非个例。这一行“二进宫”的人多,“三进宫”甚至“四进宫”的都不在少数。这些年关于土木工程“提桶跑路”的话题随处可见,很多人对围城外充满了憧憬,然而,并非所有人“脱离”工地之后都过得更好。
正如一位C君说的,转换赛道是有风险的。地产近几年虽然大不如前,但待遇跟其他行业比并不差,至少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了。工程又是一个高度垂直的专业,离开了地产和建筑,基本等于从零开始,几年内收入很可能会下降,未必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住,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耗得起。在考虑转行之前,至少这一点是需要想好、准备好的。
2011年,小王211新闻系硕士毕业,听家人劝告,去做了1年公务员后,羡慕同学在民企,晋升通道顺。于是他凭借之前在政府写得一手好公文的经验,成功转行到一家小房企做了2年报建,之后又到大型房企做了4年报建。这6年里,小王凭借自己灵活的头脑和厚脸皮,成长得特别快。开发全流程很快理得门清,不同城市的资料收集,任务分解,自己转正后几乎没出过岔子;政府的人脉积也如鱼得水,虽然没法让政府提前一两天把证办下来,但总不至于延误计划。但这6年里,小王逐渐意识到,做报建这行,就内部晋升体系而言,很少能做到集团大领导;而且,这行准入门槛不高,专业性相比其他岗位弱,年轻人很容易替代自己;所以,一旦公司行情不好,自己这种将近35岁的员工很容易被裁掉。报建岗位没前途,进入门槛又低,他担心以后会被裁员。于是,小王被朋友说动了,加入朋友的团队一起创业,他负责运营工作。当时,他们先在当地搞设计类的线下考研辅导班,这个做得颇有成效。但后来又做了一个设计类的考研辅导的O2O平台,目的是让上岸的人加入,在线辅导全国的设计类考研学生,这样可以把规模做得更大,于是就把有限的主要人力抽过来做这第二个项目。但因为全国各高校教材和授课内容不同,以及许多高校考研是自主命题,所以只能是定制化服务,没办法规模化。这个项目最终也没有资本青睐。关掉这个项目后,开始尝试做知识付费项目,于是又做了一个APP和网站,请行业内的大咖录制课程出售,还有定期做论坛收门票,运营半年,这个项目已经产生一定收益,并且也获得了一笔百万风投。但创始人想再做一个APP,整合出版,教育,培训等资源,把规模做得更大。当时小王说,这几个项目要做成,至少需要100多人的规模,现在只有十几个人,同时做三个项目,根本不可能做完。在这两年的创业时间里,小王几乎全年无休,一个人干N个人的活,薪酬也很低,日子比跑工地还苦。过程里,两人又频频发生意见分歧,刚有起色的第三个项目最终又因精力不够,一地鸡毛。小王觉得创始人这样搞下去,根本不可能成功,于是他还是离开了。创业耽搁了两年,思来想去,小王还是回到地产行业做报建。他说,应对变化的最佳方式,是自己足够强大。世上没有那么多捷径可走,所以逃避没有用。于是他打算回去多看多学,做得好也能做到集团总,大可不必随便转行。小李亦不例外。2016年,小李从重庆的二本学校毕业,之后顺利入职当地某TOP50房企,做置业顾问。因为踩对了入局时机,2017年,遇上地产牛市,房子特别好卖。小李特别记得,她参与过一个700多套房的项目,那时,赶上炒房团的热情,一个人就签约了两三套。最后,这个项目不到三个月就全部清盘,签约了6个多亿的货值。但到了2020年,小李明显感觉到,这活快干不下去了。公司之前拿了好多高价地,而政府又限售价,但客户却没有以往买房的疯狂劲,项目盘越来越难卖。所以,小李的薪资也大幅缩水。于是,小李开始怀疑继续待地产的意义,以前卖得多,佣金高,所以即便早8晚12,甚至有时熬到凌晨一两点,一个月只有三四天休息,开盘时停休,小李也没有太大怨言。但现在,拿着比以前少得多的薪资,但每天该开的会,要做的报表和PPT,要加的班,却一点不比以前少,而且公司还开始实行拓销一体化……小李开始觉得,继续待在房企性价比不高。于是,在去年6月,她转行到了一家B轮融资的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工作。入行前,她盘算着,就薪资而言,互联网运营虽然起薪低,但越往后会随着经验增长有所增长;相比房产销售,也更有技术门槛,不是随便能被代替;就工作时间而言,可以像大部分打工人一样,朝九晚六,自己终于有时间陪伴家人……但转行去互联网后,小李发现,工作强度并不比地产低,除了不用跟着项目到处跑,但自己一个人干3个人的活,却没有能领2份工资。虽然她的岗位是用户运营,但也时常还得做活动和内容运营的事情,每天自己的微信对话框没停过。而为了完成KPI,她也不得不每天超负荷工作,加班到很晚。而且她发现,不仅作为新人的她如此,入职时间长的同事也一样,很少能看到下午7点钟的天空。每天早上,办公室里都是浓浓的咖啡味,下午脱妆后,肉眼可见同事暗沉的皮肤和痘痘。原以为自己可接受暂时的低薪,但同样高强度的工作,却只有在房企一半的薪资。而往后再做5年,也并不比在房企高薪,这样的性价比,自己着实失算了。于是,不到半年,小李决定回到房地产。这回,她跳槽去了一家TOP30房企,虽然要面临每月销量垫底会马上被淘汰的压力,但她心里很坚定,自己要扎扎实实把基本功打牢,了解更多营销的打法,希望往后能一路扶摇直上,从销售经理到营销总监、营销副总经理、项目总经理、公司总经理等。小李说,人能踩中一次行业大运,已经是极限了。因为毕业时踏对行,自己在短短三五年内,在省城有房有车,这是很多行业给不了的。所以,过去吃的苦,也值得。现在,是要真的学习和努力的时候了,在哪个行业都得吃苦,不如在性价比高的地产行业努力。说完个体的感性故事,明源君还想从理性角度,和大家梳理下行业现状。其实,地产行业的基本面没有变,只是在持续加码的调控下,现在迎来了洗牌的关键时间点,所以会出现许多负面的情况。但经历完这轮阵痛后,地产行业仍大有可为。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约18.2万亿,今年略有下滑,今年1-9月份商品房销售额已经达到9.938万亿元。房地产行业确实在下行,但房地产行业不可能消失。
根据很多地产大佬的说法,中国目前有400亿平米住宅,如果按照50年折旧,那每年就有8亿平米住宅要更新。人均面积也会相应增加,假设增加50%,那么每年就有12亿平米住宅要更新和开发。
加上房地产销售均价每平米1万元计算,未来至少有10-12万亿规模。房地产一定是常做常新的,这样的行业规模,很少行业能比得上。
而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人会认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超过60%,天花板明显。
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 63.89%,表面看起来确实很高了。但实际上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仅只有45.4%,为什么还要看户籍数据?因为很多进城农民还没有迁入城市,他们户籍还在农村,但有了户籍才能使人真正扎根在城市里。
从国际流行的70%的警戒线来看,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现在不到50%,要达到70%,还需要很多年。
再说了,中国正在大力推进都市圈建设,这预计会引发城镇化的新高峰。
退一万步来看,即使在城镇化尾期,房地产开发依旧不会消失。只是,房企的格局产生变化,未来必定也会形成龙头效应。二、房地产被重申为支柱产业,重要性再次提升明源君曾经强调过,房地产这轮危机产生的原因相对复杂,但其中一个导火索是因为集中出台过于严厉的调控政策。不过经过两年时间的出清,政策已经彻底转向。最近,中央密集发声支持房地产,还重申房地产是支柱产业,这意味着,房地产的重要性再次提升。明源君很早就讲过,政策拐点早到了。很多房企也对接下来的地产行业充满信心,前段时间,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2022年第一次股东临时大会上也坦言:这几个月政策面向好的力度和广度都全面超出预期,行业正逐渐从微光变成曙光。当然,这只能说明了房地产再次迎来了最好的政策环境,但不意味着房地产会回到过去的黄金时代。毕竟经历了三年疫情,经济需要缓慢修复,居民收入回暖也同样需要时间,而房地产同样需要较长的修复时间。以上,虽然都是表达,房企没那么差,地产人无需着急转行。但明源君也并不认为,大家一定不能转行。只是认为,如果你还年轻,那么转行一定要做好经历阵痛的准备,并且要多听多看,找准方向。如果你有一定年岁,也请一定慎重,毕竟社会没有那么宽容,外面的世界,没有那么好。而地产行业,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差。希望地产人,都能熬过这一冬,迎来一个平稳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