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房企该停止瞎折腾了
作者:胡天祥

最近两三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降本增效”成为很多房企的关键词。


但明源君发现,虽然不少房企嘴上喊着要“降本增效”,但搞来搞去,最终还是只见降本,不见增效。不仅如此,好多公司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过度降本、盲目降本等操作。


今天,明源君就和大家来聊聊,房企“降本增效”过程中的实践误区。


以为降薪就能控成本


但凡房企要降本增效,首先考虑的就是降低员工薪酬,以此控制过高的人力成本。


殊不知,盲目大面积降薪,非但达不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还会让企业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


比如某公司面对人工成本过高的压力,直接决定普遍降薪10%,文件一公布,员工们纷纷表示不满,多个业务骨干辞职,生产立刻陷入停滞状态,产量与销量明显下滑,企业为此付出了更大成本。


其实,一家公司的人工成本过高,有很大原因是公司的盈利能力或者绩效没有提高,员工创造的价值与拿到收入不对等。


反观国际上的知名公司,其往往采用全绩效薪酬激励模式,企业赢得的是高绩效、员工赢得的是高收入


“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就曾说过,企业工资最高的时候成本最低。因为我们只考虑到会计成本,没有考虑到机会成本,没有考虑到人的成本。


高工资之所以会有低成本,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高工资吸引一流的人才,从而给企业创造出更好的价值。


二是高工资能够减轻员工的生活焦虑,使其能够把精力更好投入在工作上。


三是高工资能增加员工的稳定性,不会动不动就跳槽,节约企业的用人成本。


架构调整不是越多越好


最近这几年,调整架构几乎是各大房企“降本增效”的必选项。


现实意义上讲,房地产市场调整剧烈,企业为了适应当下环境主动求变,也无可厚非。比如有房企就提出“轻”总部策略,减少重叠冗余的职能、减少不必要的事项、减少不必要的审批。也有房企提出要“小总部、强区域”,避免总部“头重”,让区域疲于应付,失去对市场快速的反应。


然而,架构调整并非越多越好。比如某房企一年就进行了4次架构调整,区域数量从几十个到100多个,又从100多个减到几十个。如此高频率且大力度的调整,任谁都觉得难以适应。


之所以强调不要频繁调整架构,是因为新架构势必带来工作流程的重新梳理,重新制订这些规则需要时间,员工重新适应新职责也要花时间。


根据过往企业的案例,组织架构变动时,往往会导致人心浮动、混乱;客户接口变化损失;制度尤其是流程未及时完善损失等。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就强调:组织不能只因为一些小毛病就经常调整组织架构,也不应该轻易调整架构。调整组织,就像动外科手术,就算是再小的手术也会有风险。


最低价中标代价巨大


很多房企的传统想法是,如果将业务链条分为20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最低价,最后总成本自然最低,其实不然。


比如在采购端,有些房企采用最低价中标的原则。的确,从表面上看采购支出是降低了,但从全链条看,原材料品质降低,通常会导致生产环节成本上升、销售部门费用增加、客户满意度降低以及后端整改维修带来的二次成本增加等等。将这些问题汇总,就会发现整个链条的成本在增大。


更有甚者,一旦因原材料质量过差引发品质事故,对企业形象将会造成巨大影响,得不偿失。像我们经常接触到的饭店,有不少就是在采购环节做文章,降低原材料的质量,以次充好。其结果就是逐渐被消费者抛弃,最终关门大吉。


视拖欠合作款为妙招

作到最后没朋友


有的房企还把拖欠合作伙伴费用看做是成本管控的妙招,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过度苛刻的付款条件,或者经常拖欠款项,往往会造成施工单位配合度差,项目进度质量安全上不去等后果。而且一旦这种坏名声蔓延开来,无疑会造成优秀合作方流失,不利于房企长期发展。


反观一些成本控制较强的房企,其付款速度业内有口皆碑,合作伙伴为了保持这层关系,干活也很卖力,这样项目整体效率就上来了,综合成本也可以进一步降低。


比如某江浙房企,有一些供应商已经合作二十多年了,彼此默契非常高。该房企员工可以每天只工作7小时,即使下班后没人在现场盯着,施工单位、监理公司出于对该房企的信任和长期合作的愿望,也是丝毫不会懈怠。所以这家房企的人效在业内是首屈一指,项目品质也是有口皆碑。



不从根源入手,轻视无效成本


现实中,很多房企往往轻视无效成本。殊不知,这才是控制成本浪费的关键。


无效成本是指房地产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对形成产品、提升价值、促进营销没有作用,无法获得客户认同和补偿,属于费用浪费的成本。


万科在研究无效成本时,对公司内部的成本费用进行了统计分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无效成本占总建造成本的2%左右。按照平均建造成本2000元/平方米计算,达到40元/平方米;年结算2000万平方米时,对利润影响达到8亿元;每减少1%无效成本,增加利润4亿。


无效成本的产生原因有很多,比如重复设计费、面积补差、图纸费用成本;返工、重建、整改、加固、补强成本;预结算失误、付款失误成本;多余的材料、设备消耗;流程低效等。


例如,某项目报审图显示顶层屋顶为封闭的,其实实际是留了一个上门孔,这个闷顶空间是赠送给业主的,但是由于赠送的面积较多,结构含量指标增加,导致地上钢筋含量增加2.69KG/㎡,混凝土含量增加0.023m³/㎡,模板也增加了0.23每平方,合计增加了造价将近54元/平方。



我们曾在《拖垮房企的无效成本,都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提到,解决无效成本,需从全员重视、全成本管理、成本前置、图纸会审、限额设计、设计优化、采购招标、管理协同、费用管理和后评估管理九个方面来入手。


比如图纸会审这一环,应对各个阶段的图纸进行严格的会审,把大部分无效成本消灭在图纸上。可以借助数字化系统,在系统上进行碰撞检查和模拟施工,来找出矛盾点和及时调整设计。


小结:


降本增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长期主义工程。面对行业下行,利润承压,各家房企千万不要跟风降本、盲目降本,否则只会越来越偏离本质,造成实质上的内卷和内耗。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