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有房企去年省了40亿,太狠了
作者:胡天祥


前段时间,明源君写了一篇房企盲目降本增效的稿子(详见房企该停止瞎折腾了),引起很多地产人的共鸣。

有人在后台留言说,大道理领导也懂,之所以这么搞,就是标准动作要做到位,保住自己比为公司创造业绩更重要。


也有人说,当外部环境急速变化时,有的房企还没来得及调整,就已经让人包围了,最后只能节衣缩食,维持一点正常体温。

确实,过去一年,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打得各大房企措手不及。以前是增收不增利,现在是减收又亏损。残酷的现实,让很多房企干脆一条道走到黑。就连实力雄厚的国央企,内部也开始倡导过苦日子,刀刃向内控成本。

这不,趁着财报季,明源君梳理了一下2022年各大房企的管理费用(又称行政开支)。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比如龙湖集团透过降本增效,去年管理费用竟然同比减少了40亿元,比很多中小房企一年的利润还高。保利发展去年职工薪酬没有降低,但整体管理费用却同比减少了7亿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且听明源君一一道来。


减收又亏损

国央企也得过苦日子


说起2022年,估计很多地产人做梦都会被吓醒。

据克而瑞监测,2022年有近90%的百强房企累计业绩同比下滑,平均幅度高达41.6%。


另据机构统计,截至4月5日,A股和港股共有40家房企亏损,总额度超过1710亿元,其中亏损百亿以上的有6家。

看到这个数据,也就不难理解各大房企为啥要大刀阔斧地降本增效了。

房企降本增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组织调整。据可研智库统计,2022年百强房企(未出险)整体减员幅度为28.88%。比如某头部房企一年减员超3万人,另外至少有5家大型房企减员比率超过5成。

第二是调整薪酬。比如一家珠三角房企推行的新机制,要求下调5-30%的薪酬;万科董事长郁亮则是主动放弃奖金,并透露2022年年员工收入肯定是大幅下调。

第三是降福利。比如某房企原来动辄两三千的月度车补,现在大幅调低,并且更改了发放形式;还有一家广州房企取消了加班补贴,并同步压缩了多项节假日福利。


一顿操作猛如虎,各大房企的管理费用终于迎来普降。据亿翰智库统计,2022年上半年,TOP100房企管理费用总支出669.6亿元,同比下降16.1%。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不过,各大房企降本增效的实现方式却大相径庭。

比如保利发展2022年管理费用47.44亿元,同比下降12.69%,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这里面,职工薪酬依然和2021年基本保持一致,说明保利没有采取裁员降薪的方式,主要是减少办公费、差旅交通费以及咨询费等支出。

龙湖集团的降本增效也十分明显,管理费用从2021年的108亿元,降低到2022年的68亿元,生生减少40亿元。管理费率也从2021年的4.8%,下降到2022年的2.7%。


龙湖透露,管理费用下降和提升组织及业务效率,聚焦高量级人才有关。

中国金茂的管理费用从2021年的46.8亿元,下降到2022年的43亿元,同比降低8%。中国金茂解释称,一方面是2021年汇兑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另外公司还通过城市公司撤并、人员压降等方式,减少员工及办公开支。

虽然各大房企的降本工作已初见效果,但对照房企高管们的最新讲话,今年的工作重点,仍是继续严控管理费用。

比如中国金茂总裁李从瑞就毫不隐晦地表示,今年仍要坚持“缩量”发展,一个铜板掰两半用,一切费用皆可降,管理费用同比压降10%以上。


华润置地董事长李欣也在今年抛出了“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坚决整治管理宽松软”的言论。越秀地产则提出,今年仍会继续加强精益管理,通过管理的手段来提升费用控制的水平。

这些讲话无疑不传递出一种信号:地产国央企也要过苦日子了。

管理费用兹事体大

盲目缩减会被员工骂


管理费用的调整优化,其实大有学问。

一是管理费用名目众多,且数据来源复杂。

管理费用一般包括职工薪酬、办公费、会议费、房租及物管费水电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咨询费、企业宣传费等等。


这里面,哪些该归口管理费,哪些归口营销费,哪些该归口开发成本,每个职能部门有自己的理解,这就造成经常出现重叠或者空挡。

比如某公司行政部门将样板间费用归入管理费,营销部门则把样板间费用归入营销费,这就造成费用重复计算,无法客观反映企业管理费率及营销费率。


二是管理费用和员工薪酬福利高度相关,尺度难以拿捏。

压缩的少了,达不到降本的预期目标,行政被老板骂。压缩的多了,容易引起员工负面情绪,行政被员工骂。


比如某公司面对人工成本过高的压力,直接决定普遍降薪10%,文件一公布,员工们纷纷表示不满,多个业务骨干辞职,生产立刻陷入停滞状态,产量与销量明显下滑,企业为此付出了更大成本。

明源君这里提供几个思路,供大家参考。

第一,费用包干,超出部分由区域承担。

最近几年,随着降本增效策略的持续推进,很多房企开始实行“费用包干”制度。

比如某房企与区域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先约定好一个管理费率,然后管理费用包干。费用超出部分由区域承担,结余则由区域内部分享,从而有效提升了管理费的使用效率。

包干之后,该公司的管理费率迅速降低,此前部分区域的管理费率一度超过销售额的4%,后面降低为1.5%左右。

第二,区域深耕,实现资源共享。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区域深耕型房企,可以有效控制管理费用。

一方面,区域深耕型房企的管理半径很小,不仅可以节约交通费、差旅费等支出,也可有效提高决策效率。

比如滨江集团的项目多集中于浙江,管理非常集中。而且滨江的布局原则就是:杭州有的,尽量少到浙江拿;浙江有的,尽量少到长三角;长三角有的,就尽量不到全国拿。这会让公司的半径和优势充分得到体现。

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就透露,作为衡量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三费(管理、营销、财务)费率,滨江能够做到同级别房企的四分之一。

另一方面,区域深耕型房企的项目密度高,可实现管理资源共享。

比如万科的人均效能保持高位,是因为万科一个城市有好多个盘,一套班子可以管至少2个项目,人员复用效果好。

滨江也是如此,由于项目布局集中,滨江可以根据楼盘实际销售情况,快速调配工作人员,提高人均效能。同时由于长期深耕,滨江与当地的设计、总包、施工等单位,已经形成非常好的默契,做起事情来自然简单高效。


第三,优化管理模式,减少内耗。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内部组织架构越来越臃肿,效率也就越来越低,导致管理费用长期居高不下。所以要想从源头控制管理费用,还是得通过调整组织架构,缩减管理层级,调整业务流程等方式。

一是减少汇报层级,高效决策。比如碧桂园某区域坚定实行扁平管理,不设立片区、不设分管领导,所有项目总、条线负责人直接向区域总裁汇报工作,减少中间层。同时,严格规范会议机制,减少汇报,区域每月只有7类固定会议,共计11次,且严格控制会议时间,高效决策。

二是流程精简,减少审批时间。比如碧桂园某区域执行的流程规范,规定审批人不超过5人,每个审批节点时效不超过5个小时,否则自动通过,决策时长不得超过两个小时等。

第四,实行管理标准化,提升运营效率。

刚才提到,管理费用之所以难把控,就是因为名目众多,且标准不统一。所以,房企应尽快在内部建立管理标准化体系,不能再拖。

比如滨江的管理标准化体系涵盖了项目运营、工程管理、投资、财务、人力、行政、销售等部门,共涉及几十套标准化制度及科目。后面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和管理半径的扩大,滨江又对标准化管理制度进行了更新梳理和深化,执行管理标准化更加细化、清晰。

例如,在产品标准化上,公司建立了共四大产品体系十五个标准版本的完整产品标准化体系,使产品打造具有可复制性,从而大大提高项目定位、方案设计、招标及材料采购等各开发环节的效率。

管理标准化体系有利于团队分工协作,减少沟通成本和管理费用。

第五,严格控制不必要支出。

行业上行期时,管理费用的多与少显得没那么重要,但在行业下行期,每一分钱的利润都要重视。


《我如何成为世界首富》一书中就提到,管理费用这项开支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大量的删减。比如副总裁秘书的手下,再设一个秘书是没有必要的。大多公司,都可以把“交际费”,删减50%以上。

所以,真正想要实现降本增效,领导以身作则,员工转变观念才是根本。

比如碧桂园某区域总就主动公示每周行程和费用,后来很多职能总,项目总也跟着公示,并慢慢形成了管理层费用公示墙。


同时,区域总裁还以身作则,不设置助理和秘书,亲力亲为。在支出管理方面,区域还要求所有聚餐职位最高者买单,不可公费支出。

万科也多次在内部倡议花小钱办大事,营造公司上下的“节衣缩食、战时氛围”。


比如郁亮透露自己现在定机票不会选择头等舱,有时间接近的航班会“哪班便宜买哪班”。公司办公区会根据天气温度调整室温、人走关灯等。同时,万科还提出拒绝不必要的接送、宴请或伴手礼,杜绝制作包括笔记本、文化衫等一次性会议物资。



来源:中海集团

中海集团为了严格管控管理费用,特别制定了“管理费用统计表”工具,持续加强差旅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出差。比如因公差旅倡导使用酒店洗漱用品或自带洗漱用品,在工作起始日、结束日当天抵达或返程等等。

一言以蔽之,就是少花钱多办事,花一次钱办多件事。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