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我心底里总会有一丝不安,既有对未来职业前景的忧虑,也有脱离工程一线产生的惶恐。虽说最近几年,我通过给朋友项目做技术顾问,去参加工程沙龙分享会,去观摩示范工地等方式去近距离接触工程一线,尽量不让自己与工程一线脱节。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方式方法,还是让我觉得有“隔靴搔痒”之感,不够“实战”。去年下半年,恰好看到一个机会,某个仓储物流中心项目急需工程技术人员,我便与之联系重回项目施工一线,以下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会。
根据我的认知和体会,项目总工是成为公司总工的必由之路,公司总工都是从基层开始,一步步走上来的。两者在工作内容和对个人能力要求上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公司层面的技术管理工作,工作的重点是技术方案审核和工艺选型确定。但在技术方案审核中会更侧重技术方案的标准化、通用性,会在不同项目中寻找共性,从而能提炼出一定的技术标准。对于个人的职业素养要求,要业务技能和管理技能兼备。尤其是业务技能方面,除了掌握技术技能、质量技能、科技技能之外,还要有撰写并发表论文、申报专利、编写工法、课题开发立项的能力。 在项目上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工作重心则是方案落实、施工安全、质量控制和具体工艺难题的处理,要解决技术方案落地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初看上去,似乎项目总工的要求更单一一些,只要拿着方案一步步去落实就行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并非如此。因为项目总工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技能,就是沟通。一个规模较大的项目,往往都包含多专业分工协作。这些多专业协作,专业技术问题往往不是最困难的,最难的是各个专业工序的搭接与协调。因为各专业或分包,都知道妥协与退让意味着利益受损。面对利润空间愈发逼仄的工程现状,都会去争取利益最大化。作为项目总工,如何平衡其中的效率和利益,颇见功力。所以对于项目总工来说,管理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甚至于,面对的问题会更加棘手与繁难。这里需要着重提一笔的是,这次重返工程一线,许多劳务班组的班组长,也给我带来很大的正反馈。这个感受,就跟我二十多年前刚才校园踏入工程一线时一样。这个群体,通常会是因为学历、资格证书、计算机技能被排除在管理岗位之外,但绝不可轻视他们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与他们的交流沟通,总会汲取到许多临场经验。
这些年,随着房地产、建筑业的持续下行,放眼望去,行业一片哀鸿,到处都是唱衰的声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来自我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的反馈,行业的现状和发展,都谈不上乐观。 尤其是工程技术岗位,似乎人员过剩的现象要更为严重一些。本来是就是工作强度大、繁杂事情多待遇不高的岗位,反而更容易被优化。但这段施工一线接触下来,我的“工程人焦虑”反而减轻了不少。当下的行业现状,工程技术岗位依然有着不低的“职业门槛”“被替代”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是人工智能应用日益宽泛、装配式建筑不断推广的当下,纵观工程打造流程,施工组织依然高度依赖现场的调度与指挥,现场工程人员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当然,工程技术人员也要有拓展意识,除了深谙自身专业外,还要有“一专多职”的能力。比如项目工程师,许多项目上都采用“技术+造价”的模式,实现技术经济的协同一致。说到人员过剩的问题,我想一个产能过剩的产业,必然会迎来冗员“出清”的一个痛苦过程。但根据我的观察,工程一线却面临这样一个“悖论”式的局面:一面是人员过剩,另一面则一将难求。我看到的工程一线现状,业主、项管、设计、监理、总包等参建各方,工程技术方面人员都显得有些青黄不接。工程技术岗位,成长周期长,回报低,施工一线的工作条件也艰苦,所以选择在这个岗位上深耕的人越来越少。前几年行业狼奔豕突高速畸形发展,吹出了不少“三总五项”速成的肥皂泡。拿着各种工程手册完成纸上谈兵的速成,缺少工程的历练与实践。对于施工规范的理解和施工工艺的雕琢,都偏于肤浅。看着是人满为患,但真要找到功底扎实、综合素养好的可用之人也不多。
长线思维
不高估自己一年内能做的事
也不低估自己十年内能做的事
第一个感触,是要重视各类职业资格、职称证书的取得。 项目上的同事,工程、技术包括商务、造价条线的,普遍持有一到两个职业资格证书。有些还是造价、建造以及注监、注安跨界那种。尽管现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方式,并不能为一个从业者的真实能力背书,甚至把许多适用之才反而排除在职业资格之外。但是作为“敲门砖”,还是努力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为好。具体到职业资格的各个专业,情况又有所区分。比如建造师,目前机电和市政专业还是颇为抢手。建筑专业因为项目少,已经是饱和的状态,尤其没有工程业绩的证书,更是派不上用场。比较而言,反而是高级职称证书更为紧缺。当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一块“敲门砖”,功用也是有限度的。我所在项目技术科,一位同事可能是工程经验积累不足,始终无法解决现场施工的问题。虽然手上有建筑和市政两个执业资格证,最终还是免不了被辞退。第二个感触,淘汰你的决定因素,未必就是年龄,而是工具。寻找工作机会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现在建筑、房地产行业对中年工程人员的不友好。我无意去助推所谓“中年焦虑”这个话题,但这是一个现实困境。但相比年龄偏大造成的职业竞争劣势,新工具、新技术能力的欠缺,对一个人的影响应该更大些。笔者所在项目是一个大型仓储物流中心,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各专业管线、桥架密布。如果不是借助BIM技术进行管线综合排布,还是依靠人力凭经验、凭空间想象力去完成,效率和准确性都会大打折扣。而且项目业主方在合约中明确,项目参与各方必须全专业BIM协同施工,土建、机电设备、钢结构、金属幕墙等等都要把三维模型作为基础提资,项目讨论也要基于BIM模型。这就倒逼着从业者要去接触、学习、掌握新技术。 第三个感触,是来自项目上遇到的几个同为70后的同事。本来,有这样几个专业理论和工程经验都非常丰富的同事一起工作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但很快,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陆续离开了岗位。在我看来,不是技术能力的问题,而是二十多年工程经验积累下来的工程习惯和思维惯性。即便作为同龄人,我有时也会感觉到他们的一些执拗。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这是一种“自信”。但这样也有消极的一面,那就是会显得“固执”。二十多年的从业经验,过往比较成功的案例,以及曾经中层以上的任职经历,都会让自身比较自信。所以面对领导安排任务下来,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样不行,应该如何如何……”这就会让领导觉得执行力不够,用起来总是“不顺手”。我们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处在职业生涯末期阶段,更多的时候是被动地被选择。多数情况下,是在“菜单里”,而不是餐桌上。我们正在经历的,是行业调整与个人发展的双重动荡。那不如就放下最优解的执念,不必总是反问自己怎么做才是最优解,或许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最优路径。行业不彰,现在需要的不是崛起,而是蛰伏蓄力。依然保持长线思维,眼前的困厄,在终局视角下可能只是弯道调整的瞬间。最有价值和力量的应对方法就是三个字:先去干。不用急于找寻出路,去的地方,就是出路。慢慢走,每一步都会重新定义道路的意义。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