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国央企领导,这个6月不好过
作者:言之

前段时间,明源君留意到,网上出现一种观点称,国央企领导已成“高危职业”——

表面上风光无限,实则如履薄冰。哪怕是一个决策失误,或者一次监管疏忽,甚至下属的一点纰漏,都可能导致领导们半生努力付诸流水。

这话不是没道理。现在国央企领导确实压力山大。就拿安全生产来说,中央三令五申,不断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要求压实国央企领导安全生产责任。

今年3月份正式实施的《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五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其中,央企主要负责人被放在第一位!

时下正值6月安全生产月,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便会成为典例被严格处分。国央企领导们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保持警惕。

然而,从既往经验来看,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并不比生产经营活动低。作为国央企领导,如何才能避免在安全生产上踩雷?

安全生产监管

存在三个难点


安全管理年年讲,安全事故月月有。

进入六月以来,多地接连发生了多起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其中就包括16日湖南临澧县山洲烟花公司的爆炸事故、12日广西武宣县银村矿区采石场坍塌事故、9日福建南安市水头镇下店村燃气管道破裂爆炸事故等等。

事故一再发生,为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根据《安全生产法》“三管三必须”的要求,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国央企的董事长、总经理都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相比于生产经营压力,生产安全更像是悬在每位国央企管理层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出事故,轻则罚款、降职降级,重则要承担刑事责任。

比起生产经营,安全生产隐患往往更隐蔽,也更难管控。


1、安全管理的组织松散,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国央企内部都有负责管理安全生产的组织,但是很多仅仅是一个虚拟组织,安委办主任也只是某个业务的负责人兼任由于组织松散,人员分工不清晰,对下属公司的管理难度非常大。

另外,近年来国央企加速整合重组,很多集团公司都经历了业务调整。各个业务板块对安全管理的执行标准不一致,新增业务需要重新搭建安全管理规范、检查标准,这些都增加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复杂性。


2、集团与下级单位信息不对称,执行过程难把控

这一点在大型国央企中表现尤为突出。由于涉及的业态众多、项目多,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多。

安全生产的执行主体是下属公司及项目,集团往往鞭长莫及。各单位项目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往往安全履职不到位、隐患不能及时发现,甚至发生事故还瞒报、少报,集团始终处于应急救火的状态。


3、管理手段单一,履职过程难留痕,信息难溯源

目前,还有不少国央企安全生产数据依靠线下收集,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现信息滞后及错漏;此外,安全管理的资料都以纸质形式保存,日积月累之下资料繁多,保管难度越来越大,一旦资料出现缺失,履职过程便无法自证,想要追溯事件过程也非常耗时耗力。

这表明,国央企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对此,一些国央企已率先行动起来。


善用标准和技术

增厚安全履职的安全垫


安全生产关系到从业者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国央企领导的职场乃至仕途命运。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责无旁贷。

那么,如何补齐短板,最大限度的规避安全生产事故?


1、明确各业态的监管标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些国央企之所以管不好安全生产,主要问题便出在缺乏监管标准,不知道哪些事情该管,哪些环节该重点防患。要么抓不住要点,要么做错管漏

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必要优先对安全监管标准进行梳理。

比如,某国企去年就对集团旗下各业态的安全监管体系进行重新梳理,依据各业态的特点,形成了各单位的安全检查标准及检查模板;

集团层面,依据各下级公司的业务流程,形成了安全管理执行解决方案指引,并且梳理出了各单位的安全生产核心指标,并建立标准化的报表模板,便于日常管理过程的数据填报及统计。


2、建立安全履职清单,履职过程在线留痕

在过往许多事故中,国央企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往往因为“安全生产职责不力”而被追责。

对此,很多人都觉得“很冤”:

一种情况是下级单位或项目上安全生产制度执行不力,导致上级领导被牵连;

另一方面,监管动作虽然做得很到位,但由于没有及时留痕,出现事故无法免责。

如何堵塞这两个漏洞?一些国央企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梳理出集团及各业务板块的安全履职清单,让所有责任都能明确自己应尽的职责,按图索骥地去执行。

与此同时,携手明源云建立在线安全履职管理平台,将各个关键岗位(包括总经理/副总/安委办主任/安全总监等)的最新履职标准内置在系统内,每个人的履职清单一目了然

系统会根据时间节点及项目进度,自动将该完成的履职任务推送到责任人的手机上这样一来,基本能避免漏执行或忘执行。

再者,数据全部在线化,每个安全履职动作从发起到执行到完成,全都有迹可循,安全履职在线留痕,一旦出现意外事故也可“尽职免责”。


3、从靠人管,到靠技术,AI助力安全生监管

数字化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第一,自动生成安全生产报告,真实客观又高效

由于安全履职清单已内置在系统内,相关责任人是否及时充分履职,随时随地可以检测到。

与此同时,平台还助力安全隐患管理闭环:“发现问题-登记进系统-问题整改进度跟踪-整改复验结果”全流程实时跟进。

对于隐患逾期未整改,或者整改复验不通过等情况,自动发出预警提示,避免问题被搁置。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系统还能智能输出月度及季度的《安全生产报告》,内容涵盖安全生产检查次数、隐患数量、整改情况以及整改率等数据。比手工统计模式省时省力,而且数据及时、客观、全面,极大弥补了人工填报的缺陷。


第二,AI技术加持,突破传统监管模式的局限

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国央企已有不少实践。

比如,与明源云携手打造的安全履职管理平台,通过“投喂”大量安全生产相关资料(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常见风险、应急预案等),让系统拥有“超级大脑”,使用者可以和它对话,轻松获取安全生产相关内容。

另外,AI+智能硬件,协助进行安全生产监管,拓展人力的管理范畴。

比如工地运用AI技术进行监控,可自动识别劳务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是否穿着反光衣;还能实现区域入侵、明火、烟雾、物品移动等识别。

从人管人,人管物变成IA管人,AI管物。

用科技加持安全生产管理,是大势所趋。国资委发布的44号令(也即《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也明确提到,“央企业应当大力推进‘科技兴安’战略,用科技创新赋能安全生产,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这无疑为国央企的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一个方向。相信接下来科技还将进一步赋能安全生产管理,也期待业内出现更多优秀的标杆企业。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