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这个部门,已成房企内卷重灾区
作者:若可

 

去年底以来,“内卷”成了网上热词。所谓内卷,简单来说就是内部恶性竞争,大量的人在做无用功,浪费资源,拉低效率。也有人引申出来,认为内卷也指那些只能引发量变而无法引发质变的动作。

 

很多人对号入座,发现自己所在行业或多或少都存在内卷。在一个地产微信群里面,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地产工程是房企内卷最严重的条线,至少包含了6个层面的表现——


学历排位赛

有能力无学历也难出头


土木工程的学历内卷不断加剧。

地产工程人林工说,幸亏自己毕业早,要是放在现在,普通本科学历的他连房企大门都进不去。

前两年还只要求硕士985、211,现在房企不仅看硕士院校,还看本科院校,非本硕双985、211不要。


林工在公司干了6年,目前是项目经理岗位。他所在的项目,2个工程师都是2020届老八校的硕士生,听说这届校招公司还招了不少土木专业的博士生。


地产招聘成了学历洗牌赛,内部竞争则成了学历排位赛。高学历的不仅起点高,晋升速度也快。

公司最年轻的管培生,刚毕业四年就已经是项目总了。像他这样工作好几年还项目经理、工程经理的职位上徘徊不前的老员工不在少数,学历成了一大硬伤。


尽管在别人看来,他的职场发展还算比较顺,他自己却忧心忡忡。本身这个职位往上走就有一个坎,还要跟高学历的管培生们同台竞争,更是压力山大。

 

不单房企,施工单位同样存在学历内卷的现象。

以前,学历稍微逊色点的,进不了房企可以去施工单位,现在施工单位里面学历淘汰赛愈演愈烈,三局八局这些热门的单位里面985、211毕业生比比皆是,其他中字头的工程局也把应届生学历要求提高到公办一本,毕业院校差点的只能走劳务派遣。

 

学历内卷已让土木工程人很受伤,年龄门槛又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年轻成了最大资本

经验不值钱

 

年轻是最大的资本,是地产行业的最大写照。35岁还没晋升项目总,不仅晋升无望,还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很多房企工程条线的招聘,都毫不隐晦的写着“年轻不超过35岁”,有的甚至要求“30岁以下”。

 

过去大家都认为,工程行业是吃经验的,年龄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专业背书。当前,地产全面年轻化,再加之人才速成,30岁的项目总、城市总随处可见,有些还没完整经历过一个项目,已经坐上中层管理者的位置。


年轻人固然朝气勃勃,学习能力强,干劲足。但也不可否认阅历浅,实战经验不足。有工程人曾在项目上遇到基坑管涌,年轻的项目经理没见过这场面,直接吓懵了。现场不知该怎么指挥抢险,躲到办公室里查百度。

也有工程人说,年轻的项目管理者常常被施工单位忽悠得团团转,项目前前后后加起来,被索赔超过两千多万。


尽管如此试错成本如此高,年轻人依然能够获得大量的机会。相反的,一些有着多年一线经验的老工程人,现在连跳槽都成难事。投简历的时候,对方一看自己30多岁直接就pass掉了。

 

事实上,工程这一行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并不算太高,难的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比如遇到上访闹事导致停工耽误进度,现场突发安全事故……诸如此类的突发情况面前,年轻管理者往往手足无措;再者,社会关系的积累,工地现场三教九流,各种外部关系错综复杂,需要打点的事情不在少数,没有长期的关系维护,很多事情很难搞得定。这些都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或者短期的培训能够获得的。

 

可惜的是,很多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被卡着学历或年龄无法得到晋升重用。这几年,“土木工程劝退”成为网上热议话题,“提桶跑路”也成为工程人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甲方干成施工员

架空乙方吃力不讨好

 

去年,某房企内部组织简化,试行三个人做一个项目的消息在网上刷屏,有人直呼不可能。理由是,一个工程师要管几十上百家分包总包,怎么忙得过来?

 

这种顾虑不无道理。低价中标、乙方垫资、专业分包,一系列操作之下,甲方干成总包,总包干成土建分包;甲方工程师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大总包施工员。

 

一个地产项目,分包多达一百家。但凡有点利润的甲方全都分包出去,留点脏活累活给总包。对房企来说,钱是赚到了;对一线工程师来说管理难度至少翻一番。单是处理现场大大小小的扯皮纠纷,就令大家精疲力尽了。

 

总包利润薄,人员简配,干活不积极不给力,甲方向下补位是各个项目的常态。

施工单位进度不行,甲方负责梳理,督促施工;施工单位质量不行,甲方负责分析原因,催促改进……就连工程款申报资料都要各种催,错过了时间付不了款,要受公司处罚。


有工程师就表示,抢竣备的时候,施工单位人手不够,自己都带过小工干活过;做竣工资料,每次都是自己带着总包资料员跑档案馆;施工单位提交上来的资料还错漏百出,自己又得重新加工一次,查漏补缺。

 

加班成了常态。很多的项目,连单休都很难保证,更别说双休了。尽管如此,项目的质量进度又有多少提升呢?施工单位不给力,甲方补位再多,往往也是吃力不讨好。

↑点击关注,每天获取地产干货内容↑

 

管理制度不断加码

严重拉低工作效率


据明源君了解,这一轮房企的工程管理改革,都在不断加码管理制度。有的房企,工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已经多达数千条。

过犹不及。有些房企管理动作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利于提升现场管理,反而成了项目部的负担。

 

一位工程人就表示,其所在的项目有两个标段,一个季度要接受4次质量检查,其中包括区域预检查2次,总部检查2次。

另一位工程人也表示,公司的质量检查和安全文明检查全部分开,再加上城市公司检查,区域抽查、总部巡检、第三方飞检,每个月至少都有2次以上的检查。

现场各种奖罚都与检查结果挂钩,然而,进度、质量、安全文明都需要下功夫花时间,每次为了检查都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迎检,甚至故意放慢部分工程的进度。耽搁的时间太多,检查过后又不得不抢工期进度。

 

一系列的操作看似加强了管理,实际上却是在降低效率,无谓地消耗员工的精力,令员工更加疲倦反感。有些项目,甚至还因为检查流程的不严谨,滋生出了一系列的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现象,更是得不偿失。

 

形式主义盛行

会做面子工程胜过会实操


某房企平台公司运营人员曾透露过一个怪现象:

项目上,每个人都的考核都是合格的,有的甚至是优秀的。但是项目最终成果却不好,进度达不成,质量上不去。

你一定也觉得奇怪吧?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在房企里面已经司空见惯。


先说两个跟照片有关的事例。


某项目在抢工的时候,区域要求项目部每天要汇报现场抢工情况。一位工程师们每天晚上都频繁在群里发照片汇报,时不时还在朋友圈剖个照片、发个定位,证明自己在现场加班。

按照公司的要求,工程出现质量瑕疵,甲方工程师要拍照上传,被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一个标段下来,发现某甲方工程师的管理动作都很到位,大量问题都在线留痕。

 

这个工程师的“努力”领导看在眼里,多次在会议上肯定他的工作态度。

先说第一个事例。甲方工程师发照片到群里,不代表着他就在现场。很多时候,照片是从监理或者施工单位那要过来借花献佛的。

再说第二个事例。管理动作多=负责任?如果换个角度来看,问题项太多,是否也意味着前期的风险预控不到位?当然,有些领导并不这样想。有工程人就表示,别说拍马溜须了,有些公司,工程人员实操能力不需要过硬,只要PPT做得漂亮,“面子工程"做得好,就能优先升职加薪。

 

公司喊口号

工程背黑锅


地产进入“管理红利”时代,房企纷纷提出项目要“降本增效提质”,其中,其中,不乏跟风喊口号者,一味拔高对工程部的要求,标准化未完成,组织架构没调整,管理机制跟不上,一个高大上的目标引发了一系列的甩锅大赛。


设计:我按时出图了

成本:我目标成本没超

招采:我找的单位价钱低

运营:我定的计划符合集团标准

工程:文明安全没钱搞,工期进度赶不上,质量验收成绩差,年底取消升职加薪。


作为项目开发的末端环节,前期不合理不科学的决策,都在这个阶段集中暴雷。

就拿图纸来说,有些公司虽然有审图制度,但是图纸才刚到手,马上就要开工抢预售了,根本没时间好好研究图纸。有些工程开工的时候连图纸都没,边出图边施工,现场怎么干全靠工程人员猜。

 

搞个设计变更,要层层审批,成本审,领导审,设计审,设计院改,改完又要把前面的流程再走一次。现场等不起啊,有时候施工都做完了变更还没审批下来。或者图纸改完了压根就没发下来,等到后面验收的时候又一番整改。来来回回反复拆改,工程一直做无用功,本来就不宽裕的工期更加紧张,抢工成了常态。所谓提质量,也成了挂在墙上的一句口号,地产工程人,成了房企“降本提效”路上最大的炮灰。

 

怪不得,大家都说,这年头做工程太难了。不仅下游的施工单位难,就连作为甲方的地产工程也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什么时候内卷现象减轻,地产工程降本增效提质才能真正落地。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