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集中土拍打补丁,没有这几种能力的房企真要凉了?
作者:凌峰


第一轮集中土拍,各房企争抢火热,副作用也很明显:坊间传言的,或正式发公告确认退地的,不断出现。至于土拍前口头协议联合拿地,土拍后爽约的,则更多。

 

很多人觉得,第一轮集中土拍这么火热,第二轮集中土拍会做一些调整,对房企会友好一些。调整确实有,一些城市直接下调了溢价率的上限。然而,是否就变友好了?不见得。因为其他条件加码了,比如,上调了保证金、竞品质、竞现房……

 

这些政策,加上此前的竞自持,竞产业(要求引入产业)等,均指向一个方向:要求房企高质量发展。早在几年前,很多房企就在提要高质量发展。过去可以只喊口号,未来必须要做到,否则,你连游戏入场的资格都会丧失掉,甚至走向关门的结局。




竞品质

会把粗制滥造的房企踢出局

 

7月30日凌晨,杭州公告第二批集中供地信息,同时,出台土拍新政纠偏,竞品质显得十分扎眼。很多人说,品质怎么比,靠PPT吗?这么说,你太低估政府了。

 

杭州不是第一竞品质的城市,此前,北京在第一轮土拍中就推出了。随后,杭州、南京、西安等城市效仿,苏州、成都等也已经发文,落实住宅品质限定要求。

 

至于如何量化高品质,今年5月北京就已完成首轮竞高标准投报(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其制定的建筑品质标准(总分100分)如下:

 

绿色建筑(总分18分)、装配式建筑(总分20分)、超低能耗建筑(总分20分)、健康建筑(总分6分)、宜居技术应用(总分16分)、及管理模式(总分20分)。



从以上大大小小近二十项细则,可以归纳出几个关键词——「绿色」、超低能耗健康

 

当然,每个地方的情况有差异,标准也需要因地制宜。但北京的风向标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往后的品质标准北京模式,将对不少房企产生深远影响。

 

对打造极致产品、追求品质的长期主义者来说,这会给他们带来红利。

 

比如金茂、朗诗、当代等,擅长打造绿色、科技产品的房企,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在绿色科技地产领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开发经验。

 

对仁恒、绿城、融创等长期注重品质的房企来说,同样是利好。当高品质成为标配,它们大概率成为集中土拍的大赢家——一方面更容易拿地,另一方面也会更被其他房企追着寻求合作。

 

高品质,不仅是房企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还是应对危机的重要筹码。


8月4日,在刚刚复刊的泰禾集团内刊《泰客会》上,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发表了署名文章《泰禾的形势与任务》。其在文中提到:上山的路虽难,但我们对于产品的信心和执着是泰禾触底反弹的底气……正是对品质的坚守,换取了各方对泰禾的信任和理解……

 

据明源君了解,有房企早就听到风声,加班加点研究北京版竞品质土地政策,最后无奈地发现没什么用,只能参拍不竞品质地块。

 

这个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像仁恒,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比别人要好很多,这跟它企业的理念,员工的价值观,以及跟合作伙伴长期的互动都密不可分。



高资金门槛

检验融资能力和财务健康状况

 

东京奥运会还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有人纳闷:印度的人口跟中国差不多,怎么一块金牌都还没拿到?

印度的体育为啥那么差?体育竞技比的不仅是运动员个人的体质、天赋,背后还有经济、科技等的实力。

 

竞品质的背后,其实竞的也是房企的综合实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财务健康的水平。

 

近几年,出问题的房企基本都有一个问题:房屋质量差!这很好理解,公司命悬一线,哪还有心思打磨产品,高地价、限房价组合在一起,再美好的产品力情怀也要让位于生存,这时很容易拿产品减配开刀;此外,项目停工或烂尾,一房多卖也不鲜见。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不少此前很有匠心和情怀的房企最近几年少有建树,融创却做出了不少叫好又叫座项目,就得益于融创的财务状况持续改善。

 

继此前成都祭出“踩中了三条红线的房企,不具有参与土地竞拍报名的资格”之后,杭州又补了一刀:取消预公告,暂停单宗地5000万勾地模式,直接发布挂牌公告,采用保证金模式报名。第二批宅地保证金普遍为20%,杭腾未来社区地块保证金需30%。


▲来源:中指院


第一轮土拍中,很多房企为了提高命中率,采取了多马甲,多报名参拍地块,跟人联合拿地等方式。多马甲陆续被叫停;跟人联合拿地有被放鸽子的风险,苏州的第二轮集中土拍还要求,土地款付清前不得引入合作方,也就是说竞得人必须和项目公司为统一控股股东;过去,多报名要多交保证金,使使劲也能上,但过热城市的保证金门槛会越拔越高,能冲动的房企会越来越少。

 

再加上有消息称,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过去那种大肆举债,用规模掩盖发展质量问题的路子,彻底行不通了。

 

事实上,前些年因为快速冲规模而光芒四射的不少规模房企,目前都将解决三道红线等问题放在最前面,在集中土拍中鲜有动作,甚至喊出了:下半年的主要目标是活下去。



竞自持

比拼多业态的建造和运营能力

 

今年以来,龙湖突然成了众多房企对标的对象。而在几年前,龙湖还被业内诟病,模式太重了,错失了行业快速发展的机会。

 

因为龙湖自2000年开始涉足商业,当时业内的质疑声就不绝于耳,甚至认为,商业项目会拖垮龙湖。2010年开始,龙湖每年拿出10%的销售额,投入商业地产。之后还发力长租公寓等,一度不被人看好,但现在发现龙湖才是真正的赢家。

 

其实,这种模式,早已被无数次验证过,中国香港的开发商是典型代表,内地的新城控股也很有代表性。只是知易行难。

 

可是,现在不干不行了,不仅集中土拍的22个城市,其他能级高点的城市土拍,竞自持也就是很常规的操作。


明源君认为,核心是为了解决效率问题。

 

一是解决城市和居民的效率。过去摊大饼式的发展,造成钟摆城市,效率很低,不仅造成大量的污染,而且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如果人们在步行范围内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效率和幸福感都会大幅提升。这就要求项目必须是复合型的,开发商要有打造多业态能力。

 

以前客户买房更看重户型,现在客户对社区商业配套要求更高,对家的外延需求正在扩大。

 

二是要提高物业运营的效率。各种配套,过去也可以要求房企建,但建完就散售掉,很不利于后期的的统一运营,规划时高大上,但实际严重不行。如此,不仅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预想中的税收,而且还影响形象。


现在内卷、躺平引发热议,京投发展总裁高一轩认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人没法向前了,如果一个人在精神活动上、情感活动上有了向前的动作,就可以展开。这是房企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比如,通过「TOD智慧生态圈」这种组合式的解决方案,就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因为TOD本身就是土地集约利用,再加上完整配套,人的生活效率会提升,生活质量也会提升。如果除了完整的配套,还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各样的社群,人们能展开几个层次的生活,就能更好地让人身心安定。而这,需要有很强的运营能力。

 

有一位老总说得很好:如果我们能让购物中心的顾客,长租公寓的租客满意,那我们必然能更好地服务好我们小区的业主。

 

目前,房地产商业模式是“大开发时代”的产物,与后开发时代要求相去甚远。

 



竞现房

考验房企的组织能力

 

杭州7月30日发布的政策,还有竞现房销售。这其实也是避免品质靠PPT,细则落实不到位的漏洞——竞品质地块最后都要验收合格才行,要不然不给预售证。

 

早在2016年,深圳就开始试点现房销售;宿迁等地也发文,明确了现房销售的时间;南京,仅2017年10月的首场土拍,成交的8块地中就有5幅宅地需现房销售;更多的地方则鼓励现房销售。

 

从国外经验来看,现房销售更有利于楼市稳定。“房住不炒”的定位下,未来会有更多的城市实行现房销售。

 

如此一来,不仅回款周期被大幅拉长,对房企的现金流是一种极大的考验,而且,现有的营销经验也要归零,因为,目前房企的一切的营销动作和经验都是以期房为基点的,现房不吃这一套。对本来已经严重依赖中介渠道,自身接近躺平的房企营销,无疑是重大的冲击……

 

高周转下,营销的工作大部分会在开盘前6个月,甚至前4个月高密度完成。现房销售之后,这些逻辑必须推倒重来。因为,一般的项目从拿地到竣工备案一般要2年左右。这个时候,售楼处及示范区的公开节点怎么放?



最后一刻才放,省钱省事,但可能被对手干死;靠前放,效果有,但成本大。即便采取折中的方法选个点,还是有真空期。这期间,无传统阵地的品牌形象宣传,是营销唯一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

 

明源君认为,现房销售之后,现在的营销人员要变成研究人员,现在的工程人员则要承担营销的角色。

 

临时搭出来样板房、示范区,很难打动潜在购房者,比起售楼处,工地更真实,更能打动客户!工地将取代售楼处展示区,成为最大营销道具的趋势。工程做得不好的话,客户对未来的想象力立刻消失,你开盘能热销才怪。这对房企的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求引入产业

看的是创造红利的能力

 

去年以来的互联网反垄断,最近教培行业的整顿,引发巨大关注。诸多大佬认为,接下来就是房地产。

 

为什么这么说?明面上,前不久,八部委联合发文,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发展秩序;深圳拟立法推行大学区招生,建立房屋租赁参考价格制度,调控租金水平;同时,规范二手房中介费的消息也广为流传。

 

之所以如此,是要降低这些行业长期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和成本,大力发展制造业、硬科技、实体经济、新能源。

 

当然,实业也需要物理承载空间,所以,各地在土拍时,还有产业引入要求。

 

非常典型的是,第一轮集中土拍中,上海相对友好,平均溢价率仅为8.5%,且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大中小房企均有拿地。不过,除了其他基本门槛,上海还设置了引入产业等条件,强化了区域未来的产业规划。

 

31宗含宅地块中,除4宗旧改用地之外,27宗含宅地分化明显——


对地块有明确商业、产业运营要求的地块,基本都低溢价或底价成交;而对产业要求不高的宅地,即使入围房企不多,也在达到中止价后进入一次性报价阶段,房企竞争依旧较为激烈。

 

简单地说,没有产业引入能力的房企,注定只能拿高溢价的地块。

 


结语

 

有人觉得,有些城市还没有这些政策,不着急。这跟过去几年,年年预测调控会放松是一个脑回路。


从演变的轨迹看,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现在还没到你布局的城市,但终有一天会到的。你要做的,就是提前储备好能力。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