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别做梦了!大房企的高管治不了小房企的“病”
作者:文涌


在地产行业,大房企高管往小公司跳槽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一些职业经理人在大房企里顺风顺水地做了好多年以后,熟悉的职场、驾轻就熟的体系和模式,都不能再让他们满足。

于是他们燃起了追逐挑战、开启全新事业的雄心,而加盟一家规模相对小一些的公司,看起来是个很明智的选择。


小公司比大公司更求贤若渴,肯花大价钱挖人,而且有了名企背书,新东家对自己信任度不可同日而语。再则,小公司的层级体系大多比较简单,高管的话语权和发挥空间都会更大。

一切仿佛都在指向一份光明的新事业,但事实上,大房企高管空降小房企,却惨遭“翻车”的事例数不胜数。本来让双方都满怀期待的合作,为什么总会尴尬收场?

今天明源君就来仔细理一理个中缘由!


虽然都在同一个行业内

但“大厂”和“小厂”其实天差地别


大房企和小房企看似都是地产开发商,做的都是同一门生意。但作为企业组织来观察,其实“大厂”和“小厂”之间,差异可能要远大于共性。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差异会完全改变一个人的能量。

但太多的明星高管们掉以轻心,总想着自己凭多年打拼的经验,难道还搞不定一个小老板?!没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就容易被打个措手不及。


一、大房企按照职权做事,小房企服从长官意志


有些地产人潜意识里认为,大房企的高管去小公司更容易做到“呼风唤雨”,获得很高的话语权。但事实是,在全国性的大型房企中,高管们的业务自主权和发挥空间反而比较大。


因为大厂业务规模太大了,他们上司(总裁/老板)要顾及的事务又多又杂。就算有那个想下场插手的心,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

而且大房企的内部架构也更精细,分工更明确。某一位大领导想要以个人意志去左右所有业务决策,架空整个流程体系,是很困难的。


但小房企却正好相反,老板个人的意志和喜好,几乎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延伸到公司的每一项事务中。这就让很多习惯了自主指挥的高管非常不适应,频频碰壁。

在大公司里的“长袖善舞”,到了小地方连袖子都抽不出来……


二、大房企岗位分工精细,但小房企需要多面手


大房企涉足的业务领域、地区很多,因此其组织架构也更加精密,岗位分工较小公司要细得多。一个高管如果某个业务做得稳,可能5-8年都不调岗。

这是把双刃剑。好的方面是,长期做细分业务可以更专注地去出成绩。跑资源的就专心跑资源,做技术的就认真做技术。很多高管之所以盛名在外,也多是依靠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成功作品。


但不好的方面就是会导致经验狭窄,横向专业知识涉猎不足,或是对项目的经营意识、对外商务能力,有所欠缺。

这恰恰是小房企需要的。小房企人员比较精简,组织架构也没发育到那么精细的程度。很多员工都得身兼数职,不同职能之间充满了灰色地带。


这种特点会迫使空降的高管走出舒适区,去承担原本很少关心的工作,比如对公司经营数据负责、陪同总裁出面谈资源谈商务、跨专业处理事务、负责自己没做过的业务等等……


这让许多老司机,尤其是技术型高管非常不适应,只能硬着头皮顶。但他们大多很难短时间补足缺失的知识储备,或扭转多年养成的思维模式。最后无论是业务成绩还是管理成果,都不尽如人意。


三、大小房企组织文化不同,空降高管融入难


企业文化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很影响高管在小公司的状态。

有些公司作风“板正”,氛围严肃、层级分明;有些公司喜欢扁平,上下级之间互称名字;有些公司酒文化盛行,一周酒局4、5场;有些公司搞家文化,一到周末就拉着员工搞活动……


不同背景和个性的高管,到了拥有不同文化的公司,都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这很大程度地影响着老板、其他高管和员工对他的评价。

空降的高管既没有随老板打过江山,也没有企业文化的基因,很容易在初期显得格格不入。


但这些软性文化尚属容易处理的问题,但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如果和高管不合,就很难愉快合作。比如有些小房企做项目的时候,喜欢搞擦边球操作,路子很“野”。

从大房企来的高管可能见都没见过这些骚操作,更不知道怎么配合公司去做。而且他们基于自己名誉的考虑,也大多不会配合,最终与公司不欢而散。


大房企给了高管光鲜的履历

但也给了太多的惯性思维


大房企高管到了小房企水土不服,除了大小房企之间的差异以外,这些空降高管本身也带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是由过去养成的惯性思维引发的。

高管们的惯性思维与小公司的工作模式,经常发生激烈冲突,导致大厂带来的经验、模式全都失灵。


一、过于迷信大厂经验,不懂得因地制宜


小房企的背景和家底比不得大房企,面对的具体问题也大不相同。新来的高管就像医生,必须先做好“诊断”,再提出“药方”。

但从大房企空降的高管,对自己的经验总是很有自信,喜欢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这其实是思维上懒惰。


比如曾有家小公司高薪从TOP30挖来一位HRD,希望他能把大厂的组织管理经验输送过来,整顿一下自家野蛮生长的管理作风。

结果这位高管一上任,就祭出了以前用过的“大招”,大刀阔斧地搞所谓组织效率优化。人力部开始深度介入业务管理,子公司每周要向HRD汇报工作,还要提交工作成果和分工明细。


然后人力专员按照分工表,找每一个员工逐条核对,每一项工作每天要花费多少工时……据人力部门的说法,他们这是要为“人力资源支持战略”做调研。

调研后HRD没有征得业务部门同意,就迅速重新分配了各项目组的人员配置。此举引起了大范围反弹,好几个业务老总向老板投诉,说这完全打乱了工作安排。


但老板沉溺在对“大厂体系”的幻想里,无视了这些反对意见。此后人力部更加夸张,有些部门的招聘需求被驳回,理由是目前组织并未达到饱和运转状态,没必要招聘。

一番鸡飞狗跳之后,直接气走了一批莫名被调岗的员工,甚至管理层也开始离职,项目组人员出现塌方式流失。


直到组织抗性已经严重影响到开发进度、报建等关键工作的时候,老板才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叫停了HRD的一切不合理措施,风波才得以结束。

这是一种典型的大厂模式“过敏”案例,大房企可能会出现人员冗余、架构职能重叠的现象,这种优化方式兴许能奏效。但小公司人员本就精简,要解决的根本不是人太多、工作不饱和的问题。


但这位空降高管选择放弃思考,自以为是地强行挤泡沫,而且手段强硬不懂得循序渐进。那么当然就会引起激烈反弹,导致彻底失败。


二、缺乏创业意识,拒绝下场做事


在大房企做久了的高管,手里动辄就由大几十个员工,团队配置非常齐全。所有的具体事务都能得到妥善的分配,决策链条也十分清晰,所以高管大多数时间不需要亲自下场做事。


但小房企可没这待遇,有些部门员工可能才个位数,却要同步推进4、5个项目。每个员工的责任范围都很大,决策链条又很短,会有大量需要老总亲自参与、过问的事务。

这就要求高管必须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在团队人手不够的时候,自己能亲自顶上。


然而很多大房企来的高管调整不好状态,他们以为小公司的业务很容易处理,所以看准了小公司待遇好、业务轻松的特点,才选择跳槽。

结果到了岗位上只知道指挥、看报表,懒得关心执行细节。比如空降的营销总,天天坐办公室写制度、催报告,但除了重大节点外,从来不去案场,看着自己的营销经理焦头烂额,也不给予支援。


久而久之,公司发现这些高管到岗后,除了发布了一大堆制度文件以外,根本没给业务管理带来任何提升。一线该瞎忙还是瞎忙,效率该低还是低。


三、成本意识极度匮乏,挥霍小房企家底


成本意识匮乏,也是很多大房企高管的特点。很多家底殷实的大公司,做项目确实很大方,比如投拓的公关费随便报、设计院必须国际一线、售楼处要请大师做、一场活动就撒出去上百万……

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的高管,到了小公司一时刹不住车,很容易习惯性的挥霍预算。刚开始老板咬着牙,抱着对明星高管的信任,这钱花了也就花了。但小公司的家底,根本经受不住长期挥霍,而且谁又来为利润负责呢?


许多明星高管其实不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过去的辉煌成绩主要得益于公司实力,才会有宽松的发挥空间。一旦哪天手头拮据,用不起大牌设计院、做不了昂贵的发布会,他们就懵了。

其实预算高有预算高的玩法,预算低自然也有预算低的玩法。两种都玩得转的高管才是真人才,只会一种玩法的高管,就比较水了。


其实很多老板都没想清楚

花大价钱挖来的明星高管要怎么用


大房企高管在小房企干不长,必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其实很多小公司挖高管,都是“冲动消费”。

有时候我们一看产品是欧美进口、设计精美,就闭着眼睛付钱,结果买回来很少用,最后只能闲置或拿去闲鱼卖掉。


小公司也一样,有时候根本没有清晰的岗位规划和目的性,纯粹只是看人家简历牛逼,就忙不迭要请进来。双方在签合同之前,很多理念都还没达成共识。

结果这么“贵”的人才,老板却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最合适;高管也会发现,老板的心思一天一变,服务起来很痛苦。


一、期望过高,把明星高管当“神药”


小房企对大房企跳槽来的高管,本就带着滤镜,这无可厚非,但现在房企老板们的焦虑,让滤镜变得更厚了。那些发展遭遇瓶颈的房企,都渴望看这些外来高管,以摧枯拉朽之势逆转困境,仿佛他们是救世主。


这直接导致的就是老板,乃至整个公司,对新高管的期望都过高。然后就会定下太高的KPI、太快扩张团队、太快就开始要业绩。

敏感的高管一看形势不对,高层让自己背满了不理性不现实的期望,自然也不敢久留,很快就会离开。随之而来的又是快速裁人……


二、老板执着于物尽其用,强加分外的职责


前面说到,很多老板其实不知道怎么用明星高管,所以他们想来想去唯有“物尽其用”最简单。于是他们让新来的高管一人监管2-3个部门的总经理职务,生怕他闲着。

如果兼管的是关联度很高的部门也就算了,比如工程+成本这种。但偏偏很多老板安排的兼管部门之间,是存在天然存在冲突的!


比如设计部的方案成本部要压预算、投拓要拿的项目营销不愿意拿等等……这样高管很难做出理性决策,因为本应两部门之间碰撞探讨的问题,现在只能由一人来决定。

并且这在团队管理上也会出现不平衡,高管通常更加重视自己专业部门的管理,毕竟这是他们擅长的领域,而兼管的其他部门就容易被放任不管。


但凡是个对专业度有追求的高管,面对这种状况都会感到错愕。即使暂时接受了这个不合理的安排,心里也是万般不乐意,毕竟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迟早会令高管爆发不满,离开公司。


三、用人疑人,不尊重高管意见


高管虽然都是高层次的人才,但在一些小房企老板的眼里,仍然只是执行工具。这类老板通常疑心很重,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并给出“意见”,让管理层束手束脚。

他们挖来大房企的高管之后,却不打算尊重对方的专业意见,也不给予充分的放权。高管上任后想要推行的新制度和决策,全都落不了地,统统被老板“截胡”。


这样一来,高级职业经理人的专业价值根本体现不出来,光鲜的履历仿佛只是用来“挂靠”的。这种事业环境,自然不可能留住追求自我实现的高级人才。

四、背调草率,被候选人摆了一道

还有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状况,就是部分小房企做背调实在太过草率,结果被候选人给忽悠了。


很多高管在当初面试的时候口若悬河、和老板相谈甚欢。老板满意地不得了,当即就发出邀请,把背调都省了,或者就走个过场。

结果人到岗后才慢慢发现,这人专业能力好像不行,决策犹疑、专业意见浅薄,连下属都看不上。情商也不行,表面强硬实则无法服众,好像从来没干过管理似的。


这么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老板让HR重新补做背调,才发现自己根本被忽悠了!原来这个高管以前只是个小主管,简历里全是水分,自己居然听他忽悠了那么久……


结语


明星高管想到小房企开创新高峰,小房企想引进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这本来对双方原本都是一件好事。然而太多的美好愿景,都栽在了双方的浮躁心态上。

行业调整期里人才的流动性在不断加大,无论是用人方还是应聘者,都很焦虑。小房企渴望救世主、明星高管渴望新平台,双方一味急着敲定合作,却会遗漏大量的关键前提——匹配。


房企与人才之间,唯有“合适”才是真理。双方如果忽略掉审慎的谈判、考察和匹配,结果终将事与愿违。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