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大房企都在叫苦,但有些中小房企却活得挺好
作者:老胡


早在集中供地这事落地伊始,业内就不断传出中小房企要被出清的论调。但明源君发现,并不是所有中小房企都求生艰难。

在巨头们都叫苦的寒冬之中,有一批闷声发大财的中小房企,今年其实活得很好,似乎丝毫没有被地产行业的寒意波及。


那些处于腰部,甚至在榜单中都排不上号的中小规模玩家,看似竞争力不强,怎么就能够穿越危局而不倒下呢?

今天明源君就来探讨一下,什么样的中小房企活得好?他们的护城河是什么?


持续深耕优质区域的一方领主


选取优质区域、坚定深耕的战略价值,从未像今年这样显现地淋漓尽致。当所有房企都渴求出货回血来保命的时候,那些“区域领主型”房企尝到了甜头。

这方面最知名的莫过于华东的滨江。其开发布局以杭州为大本营,辐射长三角核心城市,浙江省外的土储占比只有17%,可以说是坚持极致化深耕的典型。


除了区域深耕战略外,滨江也一直以出色的产品品质著称。优质土储与优质产品的匹配能力,让滨江在华东这片区域内,顺利培植出了良好声誉。

此外还有华南的星河、龙光等房企,都是多年深耕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型龙头。总部位于深圳的星河虽然在北方知名度不高,但在华南区域却是一方霸主。


星河目前的规模未及千亿,但在坚持低负债、做品质的经营理念下,一直发展地很稳健。今年华南土拍市场在国家队的扫荡下,星河是极少数仍有实力入场拼抢的民企,让不少千亿龙头都眼红。

其重仓大湾区、只做核心地段的战略定力,吸纳了大湾区的众多发展红利,实力腾飞地很快。


这些在起步期就认准优质区域,持续做价值投资的腰部房企,虽然在规模上比不了头部玩家。但在快周转红利退却之时,却显现出了碾压性的优势,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区域深耕能够利用聚焦优势,形成局部地区内的规模效应,高效整合与调度资源;

二是位于一二线城市的优质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强。虽然土地成本高昂,但利润实现能力也相应更高,有利于房企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房企最需要现金流的时候,深耕优质区域,出货速度更有保证。一二线城市项目能够更稳定地为集团提供现金流。这一点在今年的形势下显现出巨大的价值。


由本土资源驱动

一心只做旧改的地头蛇


除了精耕区域的领主型房企以外,还有许多规模更小的房企,也仍然活得很好。

受限于企业实力与资金规模,这些地方性小房企不具备去公开市场上拿地的能力,甚至一年只有做1-2个项目的能力。发展范围也大多局限于某个强一线城市,可能出了这个城市就没人听过了。


但他们却拥有难以替代的护城河,那就是雄厚的本土资源,让无数渴望发展多元化拿地的龙头房企十分眼红。

尤其是在旧改市场极其发达的华南区域,许多手握本地旧村人脉资源的房企,从村镇里发家,慢慢做成了本地名企。


不少龙头房企都尝过做旧改的痛苦滋味,从意向谈判到锁定合作,再到旧改意愿征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和村领导班子之间的斡旋。

如果没有熟悉当地状况的投资团队,那根本就是无头苍蝇乱闯,随时有可能失去村里的信任。


而本土发家的房企却拥有人脉“捷径”,能很轻松地解决信任问题,与多片旧村达成合作,甚至连在报规报建等环节上都比别家做得顺畅。


这是外来房企羡慕都羡慕不来的强横优势。但由于城市更新项目在前期阶段,很少对外释放信息,以致于这些“隐形地主”很难被地产人留意到。


但实际上他们手中的潜在土储十分惊人。有些本土开发商公司只有数百人规模,但其手中已锁定开发权的旧改项目,加上在洽的意向旧村,储备量足以支撑接下来10-20年的开发,真正可以说是在闷声发大财。

他们通常会在数年内倾全司之力,去落成1-2个项目。这么做虽然上不了规模,却贵在风险可控、团队稳定、管理聚焦。


一位在一线城市本土开发商工作的同行告诉明源君,他所在的公司几乎没有感受到什么行业危机。而且他们今年入市的项目卖得不错,开盘半年就已经低调清盘。本土老板也比较实在,奖金方案听说已经签字了。


现在他们所有同事都在攻手头上这个80万方的旧改综合体,一个组团一个组团地在细抠产品。报建、工程、定位和设计工作都在稳步推进,年底并没有人被裁员,团队专注度很高。


虽然按过去拼规模的标准,很多人看不上这些小公司,拿了offer也不愿意去。但从今年的形势来看,留在“土豪爸爸”那里工作的地产人,不仅不用担心被优化,还能不受干扰地认真做项目。

风水轮流转,他们反而成了最幸运的人。


跨行进入开发领域的“低调金主”


还有一种根本不差钱的中小房企,活得非常滋润。有人就要笑了,还有中小房企不差钱?

还真有!这些小公司拥有特殊的背景,其母公司原本的主业并非房地产开发,而是半路“转行”涉足的房地产。


这类房企通常都是项目火出圈在先,自己成名在后。刚开始他们的名字出来的时候,谁都没听过,以为是什么野鸡公司。

但等到项目入市后大家才惊觉,其背后母公司实力极其雄厚。依托于集团的主营业务,地产开发板块的现金流一直很健康,根本不怕“断粮”。


其中一个较为知名的案例,是那个早就红出圈了的深圳湾一号。这座网红豪宅揽尽了深圳最好的地段、景观和配套资源,最高单价超过30万元/㎡。

而这个横扫华南地产界的“顶流”豪宅,却不是任何一家大型房企的作品,而是出自迈瑞医疗创始人徐航之手。这位背后大金主现身后,许多地产人都表示“难怪这么大手笔”。


因为在许多地产老司机的眼里,对项目做过于奢侈的投入是有很大风险的,价钱卖不回来怎么办?但恰恰是局外人,做出了一座极致豪宅。

今年,在众多老牌房企熄火之时,深圳湾一号的开发商鹏瑞集团,却在粤港澳大湾区攻城略池,豪砸百亿拿地。


这种底气可能不仅来自于徐航个人的千亿资产,更来自于深圳湾一号十几年来积攒的巨大声誉。

与此相似的案例还有深圳湾公馆背后的开发商,其控制人是澳康达名车董事长,拥有全球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展厅,也是一位不缺钱的主儿。


这些房企虽然规模不大,但拥有稳定雄厚的资金基础,以及母公司的产业优势,在拿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且他们在对项目的定位和投入上,与传统开发商的思考模式有明显差别。


结语


这些在危局中仍然稳健发展的中小房企,在战略上的共同点是谨慎、聚焦、专注、重品质,不盲目寻求扩张。

过去,很多大型房企对这种稳扎稳打的战略不感兴趣。如果不是今年行情使然,可能还有很多房企意识不到,小而美也是一条值得走的路。

一步一个脚印踩实,不仅能走得安全,而且能走得更长远。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