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2/3的企业遭遇滑铁卢,这条地产赛道正在加速洗牌!
作者:安然


2021年,新交表物企数量高达36家,创下历史之最,但全年仅新增14家上市物企。与2020年物企上市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2020仅下半年上市数量就达到了14家。紧接着2021年1-7月,先后有28家物企(不含上房服务)赴港交表,热闹非凡。

 

从7月下旬开始,物企的IPO之路一下子从盛夏进入了凛冬,直到年末仅有6家递交招股书,上市进程可谓大大减慢,股价、市值、市盈率也纷纷回调,对待物业板块,资本的态度显然逐渐回归理性。为什么物企不再受资本市场青睐?成功上市的物企都做了什么?未来中小物业公司怎么突围?明源君和大家一起探讨下。


资本市场为什么不再盲目追捧物业公司?

 

去年年中,基于上半年的数据,曾经有人预测,2021年物企上市数量或超70家,可到最后,经IPO上市的只有这个数字的六分之一左右,出现如此大的悬殊,可谓少见,为什么下半年物业资本市场陡然出现变局?很多人心里都有大大的疑问。

 

1、受房地产行业影响,物企无法独善其身

 

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占GDP的分量达到了5%—10%,此外,房地产还是民生产业、半金融企业、供应链产业,一旦房地产有风吹草动,其影响半径就不光是房地产这一个点,而是一切有它有关的行业,物业管理当然也就无法独善其身。

 

这两年地产行业的形势,不用多说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每每提及,就会刺痛小伙伴们的心,据统计,2021年累计上市的52家物企中,13家股价上涨,39家股价下跌,下跌较多的以暴雷房企旗下的物业公司为主,市场悲观预期基于房地产销售下行,可能导致后续竣工面积减少,物业公司业绩增长基本盘不稳。

 

2、受港交所上市新规影响,不符合上市规格

 

截止2021年,已上市的52家物企中,有48家在港交所上市,港交所是内地物企上市的主要阵地。2020年底,港交所出台了上市新规,一些打算赴港上市的公司也因此加快了各项工作推进的步伐。

 

据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6月,就有10家物企密集递表,打破了物企单月递表数量的记录。最后,结果是全军覆没,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一次递表即上市”已不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至于原因,无非就是不符合上市新规,一位TOP10物业企业高管分析,“(港交所)要求一年利润高于6000万港币,在物业行业相当于年收入高于6亿港元,如果基础物业服务占比80%的话,那么物业公司的在管面积得在2000万平方米以上,这对大型物管公司影响不大。”

 

言外之意,就是新规对小物企来说不是个好消息,小物企要想上市,要抓紧在新规实行之前行动,否则,就难了,所以,中小型物业企业自2020年底开始扎堆赴港上市,但一些规模偏小,业务在管项目不多的物企,还是难逃被拒的命运。

 

3、发展模式未达到投资者预判

 

去年同样招股书失效的还有X物企,从资产基本面来看,X物企的数据是不错的:截至2020年末,X物企在管物业超200个,在管总建筑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签约管理物业400个,合同总建筑面积超6000万平方米,合约在管比大概在2.1左右,这个水平在业内来说算不错了。从具体的盈利指标分析,X物企收益2020年超过了10亿元,复合年超过100%;溢利净额2020年达到了1亿多,复合年增长率接近170%。

 

看完这些数据,按理来说在未上市的物企中,还可以。为什么X物企也没成功上市呢?主要还是发展模式未达投资者预判,说白了就是综合素质还没达到要求,从这几组数据便能得知:1)收费水平高于第三方23.8%;2)净利率落后于行业平均13%的水平;3)物业费用收缴率低,仅为80.1%,行业平均水平超过90%。

 

上市失利后,坊间盛传X物企要被出售,至于最终结局,目前还不得而知。

 

4、首次出现部分物企主动终止IPO

 

嘉和家业分析指出,“未来资本对物业企业的考量角度将更为多元化,除规模增长能力、盈利能力外,可观的面积规模、独立的投拓能力、强有力的关联方背景、不同定位的特色服务、可持续的盈利能力等都是衡量物企未来长期发展潜力的指标。”

 

企业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后期满失效是IPO流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但有些企业在招股书过期后并未更新,而且,2021年还首次出现物企主动终止IPO的现象,比如中南服务放弃上市后卖给了华润万象生活,富力物业、中梁百悦智佳终止上市后卖给了碧桂园服务。


这18家IPO败北的物企,有的是母公司负债累累,急于变现;有的是综合素质欠缺被婉拒;而有的则是认清形势,主动放弃IPO。正如丁祖昱所说,“物管走下神坛,回归理性”。

 


成功上市的物企,都做了什么?


2021年,虽然有多家物企未能成功上市,但还是有一些企业如愿“上岸”。那么,这些物企都有哪些特点和优势,从而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小编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分析。

 

1、规模上,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资本市场将持续看好规模大、成长性强、盈利能力强、特色突出的企业,此类企业更被资本市场看重。

 

但是,2021年,一些大型物企未能成功通过聆讯,成功上市的均为中小型企业,比如德山产投服务、京城佳业,其中德山产投服务截止2021年5月31日其在管建筑面积约为420万㎡,在管住宅物业总建筑面积约190万㎡,京城佳业截止2020年12月31日,合同管理面积和在管面积分别为3100万平方米和2910万平方米,和已上市的碧桂园服务、华润万象生活、旭辉永升服务这种行业头部相比,规模小了非常多。前面提到IPO失败的X物企,规模也不小,签约管理物业400个,合同总建筑面积约6760万平方米,但还是被港交所拒之门外。

 

此前资本市场的逻辑是,只要规模够大,企业盈利是早晚的事,但这一两年由于房地产市场变化莫测,这种逻辑已经不适用,不一定要规模非常大,因为增加物管规模,基本是增收不增利,所以,在规模基础上的有持续盈利的能力才是王道。

 

2、资本底色好,有强劲的盈利能力

 

今年3月10日,金茂服务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老牌央企的实力不容小觑,仅半个多月的时间,金茂服务就招揽了五大基石投资者助阵,几乎是一呼百应。其盈利能力也得到了资本认可,从2018年到2020年,金茂服务收入分别为5.74亿元、7.88亿元和9.44亿元,同期净利润为1748.7万元、2262.4万元、7712.4万元,三年内的营收涨幅近65%,期内整体毛利率达到了29.6%,处于历史高位。

 

有人欢喜有人愁。

 

某家有着28年历史的小物企在今年3月IPO失利,其在管面积不足千万平,其整体毛利率维持在 23.4%,处于行业低位。从2018 年到2021 年中期,其平均毛利率为20.88%,截至 2021 年中期,其总收入为 2.21 亿元,与在管面积一样,在上市物企排名中均不起眼。

 

可见,物企要么有底蕴深厚的母公司背书,要么具有国资背景,否则很难从千军万马中突围出来。

 

3、能自身造血,对母公司依赖性低

 

依赖性强,这显然会是IPO之路的绊脚石,而去年很多上市的中小物企,则与关联方依赖度低。

 

比如去年成功上市的京城佳业,从2018——2020年,其第三方外拓收入占比连续三年都在80%以上,对关联方的依赖程度很低。

 

依赖性强的孩子,离开了父母就很难适应,有些甚至不能生活自理,这种现象在企业中,也很常见。

 

比如放弃上市卖身给华润万象城的中南服务,从2018——2020年,关联方贡献收入占比连续三年都在90%以上,高度依赖关联方。

 

自身造血能力强的企业,肯定会更受资本市场青睐,这意味着当风险降临时,这些企业能最大化的减小影响,发展也更有前景,克而瑞物管建议,“市场喜欢母公司能提供大规模合约面积的物企,更喜欢在此基础上,还有能力大量拓展第三方面积的物企。”。

 

 

未来中小物业公司如何突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国目前有10多万家物业服务相关企业,未来能上市的屈指可数。因此,能够好好地活下来才是很多中小物企的首要目的,那么中小物企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提升自身实力,才能成功突围呢?

 

1、打铁还需自身硬,减小对母公司的依赖性

 

去年上市的宋都服务,外拓能力就非常强劲,据2020年报数据显示,宋都服务来自独立第三方物业管理服务收入达到约3826万元,同比增长三倍多,意味着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发展能力。还有弘扬服务,其独立性也在显著增强,第三方占比已过半达到了52%,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3.5%。

 

此前上市失利的几家物企中,都有对关联公司依赖程度高,营收来源单一的问题,其他物企要尽量避免这种问题,如果是规模较大的物企还想谋求上市,而又对母公司依赖性强,可以考虑收购一些第三方外拓能力不错的小物企,随着港交所新规的出台,一些小物企会选择放弃上市,在权衡利弊后,被收购也是选项之一。

 

2、拓展多业态服务,提升盈利能力

 

要想活得好,就要不断提升盈利水平,狠抓盈利点,比如扩大营收规模,拓展多业态服务。


来源:嘉和家业

 

目前所有上市的物企均布局了非住宅业态,截止2021年中期,上市物企非住宅业态占比已达到38.7%,覆盖商业、公建、城市服务类型。

 

比如城市服务,其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中小物企也在先后进入这一领域,截止2021年6月30日,时代邻里城市服务项目收入2606.5万元,虽然目前盈利水平低,但是,国家正在提倡城市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的服务能力,据有关方面统计,预计到2022年底,城市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86万亿。

 

接下来有上市计划的中小物企,即使没有全局运营城市服务的实力,也可以从一些细分领域切入卡位,比如市政环卫,2021年上半年我国典型环卫企业,例如玉禾田、侨银股份、福龙马、启迪环境,毛利率分别达到了25.46%、25.2%、24.05%、14.76%,其中玉禾田的市值达到了近70亿,成为了我国环境清洁行业里的龙头企业。此外,物企还可以收购环卫公司,据了解,市政环卫公司收购对价已达到物业公司收购对价(PE10-20倍)。

 

除了城市服务,还有商业管理服务领域、社区增值服务领域,也是物企形成差异化竞争的不错选择。

 

3、拥抱数字化、智慧化的发展,避免掉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如今,数字化、智慧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基本实现了普及。除了各大头部物企布局数字化建设,中小物企也早已跟上这一节奏。去年市值飙升的和泓服务,从2014年就开始布局智慧社区建设,并很好地助力了企业发展,据和泓服务执行董事王文浩透露,“信息化让企业即时解决问题,AI应用、人脸识別、远程监控亦减低人工成本,2020年的人力成本占比便减低了5个百分点”。此外,受益于数字化升级、流程标准化等措施,2020年上半年,正荣服务的管理费率进一步降低了0.4个百分点至14.4%。

 

物企应当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推动生活场景的数字化、社区的智慧化,不仅能便民惠民,还能破解当前企业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流程混乱等难题,但要谨记智慧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初衷是为业主服务,要提供的是有温度的服务。



小    结

 

上市,并不是所有物企追求的终极目标,也从来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有很多未上市的物企,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当前,无论从自身盈利角度还是满足业主居住需求看,物业管理方面都会是开发商重点关注和推动的方向。放眼资本市场,不仅需要「大而全」的龙头物企,也需要「小而美」的高性价比物企。

 

经济越发展,服务业比重越高。经受时间的浪淘后,物业管理未来的发展格局,必定是健康、稳健的。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