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国央企,为啥也不拿地了
作者:斜杠青年


2024年已过三分之二,回顾上半年,新房、二手房市场得益于政策支撑呈现周期性的回暖,土地市场在无明显政策利好下,成交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不久前,中指院发布了今年前7月房企的拿地统计数据,TOP100企业拿地总额4307亿元,同比下滑38.0%,相较1-6月降幅增加2.2%。


数据来源:中指数据库
去年开始,除了几个稳健房企,大部分民企基本不拿地了,拿地以央国企、地方城投托底为主。

但今年,不少国央企拿地也在放缓,其拿地金额占比出现了明显下滑。比如有头部央企拿地金额同比跌幅达到6成以上


房企拿地低迷的原因是什么?还在拿地的房企,背后的策略是什么?下面来详细分析一下。、
市场供需矛盾未解
拿地热情自然未见起色


为什么房企拿地积极性那么弱?

首先,房企原有土储存量大,短期内消化为企业目标。


根据数据调查,目前地产库存的整体去化时间已经超过了20个月,也就是说未来2年时间内开发商都不一定能把手上的库存房去化完。


此外,截止去年年底,土储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的房企超过4家,分别为保利、绿地、融创、碧桂园,排名前10位的房企现有土地储备均达4000万平方米左右,龙湖等企业土地储备处在3000多万平方米的中等水平,这些庞大的土储量本身就让大部分房企头疼,哪怕再想拿地也会三思。


其次,需求端压力未减,销售回款收缩,资金流动少。


从克而瑞研究数据可看到,今年1-7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21309.3亿元,同比降低37.5%(1~6月为-39.5%),降幅收窄2个百分点,仍在低位。而从目前市场相对较活跃的房企数据看,今年房企的销售业绩仍不如前,大部分同比下滑有3成以上。


此外,对于很多房企而言,哪怕是兑现了现金流,还要做好及时偿债,特别是8月份左右,美债到期不得不还,一旦因为无法偿债而导致信用风险,在当下市场无疑会更受重创。
甚至有些房企已经开始通过卖地而“活下去“,因此,在当下活命才是他们首要的选择。


最后,土地供应端也在逐步往精细化发展,优质土地获取难度加大。


为了让企业有更充裕的时间消化库存,减少市场后续竞争压力,保证供需平衡,政府也开始减少土地出让。


而且为了降低流拍率,很多政府都秉持着少而精的供应原则,不是好地不卖,土拍市场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可以看到,对比2023年的供地,2024年典型城市商住办土地供应总量较同比下降了16%,供地计划明显削减。典型如南京、深圳、苏州、西安等城市,同比降幅超过了40%以上,供地计划收缩程度十分突出


数据来源:克而瑞
供地呈现“少而精“的态势,也导致了许多房企保守的态度,除了对土地的质素要考虑到位,同时也要思考面临的市场时机与风险,毕竟即便再优质地块在下行周期中也并非安全,一旦拿错地块,便是给周边一手房和二手房做嫁衣了。


总而言之,供需两端没有达到平衡,市场没有筑底回暖,房企资金持续承压下,房企投资放缓也属正常。


高性价比、高质素地块更受青睐
属地化拿地成趋势


尽管当下市场许多房企拿地犹豫不决,但从近两个月看,面对优质地块,房企拿地意愿仍比较强烈,部分地块更是突破近年的土地溢价天花。、

相对以往激进的策略,可以看到他们在战略上做出较大的调整:


1、 拿地明显分化,要么高质素,要么高性价比


首先,高质素地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高质素主要是指土地地段核心、资源稀缺、以及低容积率。这些高质素地块后续会成为房企销售的价值点,在当下市场表现出较高成交韧性,后续销售风险较低,因此受到大部分头部房企的青睐。


根据克而瑞近两个月调查分析,多数城市近期推出了优质地段低密的地块提振信心,近两月房企拿容积率在2.2以下地块占比超四成,而这些优质地块在当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比如今年在杭州丰收湖成交的地块,共9家房企参拍,经过46轮竞拍后,最终被绿城以59.2%溢价率斩获,创2019年以来历史新高。该地块占地面积约2.26万平方米,容积率仅1.2,地段及土地价值也受到房企热捧。


此外,绿城在上海徐汇、虹口等核心区近期拿下的几宗土地,容积率均为2-2.5,其中徐汇区地块土地溢价率达到30%以上。


可见,有好地出现,头部房企也会不惜重金争抢。


其次,低总价、利润空间大的地块,也受房企青睐。


在克而瑞数据显示中,近2个月典型企业成交地块中,总价在10亿以内占比达到47%,总价超过30亿地块仅有8%。


比如今年城建集团在北京昌平区19.9亿所拿地块,未来期房销售指导价为3.9万元/平方米,而现房销售指导价为4.1万元/平方米,整体地房比不超过0.4,利润空间可观。再如保利发展7亿元成交的广州荔湾区地块,其楼板价为广钢新城近5年的新低。


在核心城市,以低价获取地块,让企业资金压力降低,同时让后续销售价格上有更大的弹性,确保后续利润,这对大部分房企拿地来说也是一种很好选择。


2、长三角头部效应明显,龙头房企开始下沉深耕


当下房企拿地布局看,头部央国企也开始跳脱原有全国化的视角,拿地更加聚焦,本土地缘深耕也越来越明显。


以长三角为例,根据中指数据显示,2024年1-7月,长三角TOP10企业拿地金额885.2亿元,始终位居全国四大城市群之首,而在长三角城市中,上海、杭州、宁波等一、二线城市成为兵家争抢之地。


虽然长三角的蛋糕很大,但从拿地情况,地方龙头房企便占据半壁江山。


其中绿城、滨江、建发表现抢眼,三家房企合计拿地金额占整个长三角约60%,而在这些房企在长三角拿地金额占整个企业的6成以上。


值得注意是,长三角优质的土地资源不仅吸引本土房企争抢,也吸引外部国央企前来分一杯羹。比如从长三角今年前7月的拿地数据看,招商、保利、国贸等外来企业也开始加大在华东城市的深耕。

数据来源:中指数据库

这不难理解,长三角无论在城市经济等级及人口容量上都位居全国前列,而且由于长三角多城市圈层式的发展,相对于大湾区、京津冀的单个城市圈层发展,优质土地获取自然有更多机会。


此外,长三角除了一二线城市具备优质土地外,三四线城市也具备本土房企深耕的条件。


这里的三四线城市指的是江浙一带的县域城市,城市能级虽然低,但是人均GDP、消费水平却能和其他二线城市抗衡,属于全国百强县域城市,比如义乌、慈溪、余姚等,是有很大一部分本地高端改善的客群基础。


因此,部分龙头房企也开始下沉这些三四线城市寻求机会。比如绿城作为长三角龙头房企,今年陆续在宁波余姚、慈溪等地拿地,去年则拿下义乌,台州等地块,这些地块质素高,能很好地满足本地高端客群的改善需求。


对于县域城市拿地思路上,除了对地块质素有要求,房企会更关注利润率,比如有房企将县域城市利润红线控制为10%,一旦低于这个标准,便需要重新上会,给到总裁决策。


因为相较于一二线,三四线项目的容错空间更小,一旦拿错会带来极大风险,而且对于拿地的把控会责任到人和项目当中。


可见,在当下属地一二线城市土地争抢激烈的状态下,房企也开始本土下沉深耕,寻求发展的机会,但风险的把控也更为苛刻。


总结


地产投资下半场,稳健才是房企发展的主旋律,可以看到,房企不是不拿地了,只是拿地脚步放缓,从激进转向保守,是一种市场自我调整的反馈。


土地是房地产市场开发的基础,但地价的高位运行,以及融资成本的增加,都让房企对拿地犹豫不决。过往依靠高杠杆运作的模式不再适用,对企业而言,在逆势下不盲目抄底,做好土地的精细化、属地化的深耕,这才是应对市场的最佳选择。


而在一开始做好严谨的拿地策略制定,这让企业面对后续销售市场上有应对风险的能力。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