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今年,不少国央企拿地也在放缓,其拿地金额占比出现了明显下滑。比如有头部央企拿地金额同比跌幅达到6成以上。
首先,房企原有土储存量大,短期内消化为企业目标。
根据数据调查,目前地产库存的整体去化时间已经超过了20个月,也就是说未来2年时间内开发商都不一定能把手上的库存房去化完。
此外,截止去年年底,土储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的房企超过4家,分别为保利、绿地、融创、碧桂园,排名前10位的房企现有土地储备均达4000万平方米左右,龙湖等企业土地储备处在3000多万平方米的中等水平,这些庞大的土储量本身就让大部分房企头疼,哪怕再想拿地也会三思。
其次,需求端压力未减,销售回款收缩,资金流动少。
从克而瑞研究数据可看到,今年1-7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21309.3亿元,同比降低37.5%(1~6月为-39.5%),降幅收窄2个百分点,仍在低位。而从目前市场相对较活跃的房企数据看,今年房企的销售业绩仍不如前,大部分同比下滑有3成以上。
最后,土地供应端也在逐步往精细化发展,优质土地获取难度加大。
为了让企业有更充裕的时间消化库存,减少市场后续竞争压力,保证供需平衡,政府也开始减少土地出让。
尽管当下市场许多房企拿地犹豫不决,但从近两个月看,面对优质地块,房企拿地意愿仍比较强烈,部分地块更是突破近年的土地溢价天花。、
相对以往激进的策略,可以看到他们在战略上做出较大的调整:
1、 拿地明显分化,要么高质素,要么高性价比
首先,高质素地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高质素主要是指土地地段核心、资源稀缺、以及低容积率。这些高质素地块后续会成为房企销售的价值点,在当下市场表现出较高成交韧性,后续销售风险较低,因此受到大部分头部房企的青睐。
比如今年在杭州丰收湖成交的地块,共9家房企参拍,经过46轮竞拍后,最终被绿城以59.2%溢价率斩获,创2019年以来历史新高。该地块占地面积约2.26万平方米,容积率仅1.2,地段及土地价值也受到房企热捧。
此外,绿城在上海徐汇、虹口等核心区近期拿下的几宗土地,容积率均为2-2.5,其中徐汇区地块土地溢价率达到30%以上。
其次,低总价、利润空间大的地块,也受房企青睐。
在克而瑞数据显示中,近2个月典型企业成交地块中,总价在10亿以内占比达到47%,总价超过30亿地块仅有8%。
比如今年城建集团在北京昌平区19.9亿所拿地块,未来期房销售指导价为3.9万元/平方米,而现房销售指导价为4.1万元/平方米,整体地房比不超过0.4,利润空间可观。再如保利发展7亿元成交的广州荔湾区地块,其楼板价为广钢新城近5年的新低。
在核心城市,以低价获取地块,让企业资金压力降低,同时让后续销售价格上有更大的弹性,确保后续利润,这对大部分房企拿地来说也是一种很好选择。
2、长三角头部效应明显,龙头房企开始下沉深耕
当下房企拿地布局看,头部央国企也开始跳脱原有全国化的视角,拿地更加聚焦,本土地缘深耕也越来越明显。
虽然长三角的蛋糕很大,但从拿地情况,地方龙头房企便占据半壁江山。
数据来源:中指数据库
这不难理解,长三角无论在城市经济等级及人口容量上都位居全国前列,而且由于长三角多城市圈层式的发展,相对于大湾区、京津冀的单个城市圈层发展,优质土地获取自然有更多机会。
因此,部分龙头房企也开始下沉这些三四线城市寻求机会。比如绿城作为长三角龙头房企,今年陆续在宁波余姚、慈溪等地拿地,去年则拿下义乌,台州等地块,这些地块质素高,能很好地满足本地高端客群的改善需求。
对于县域城市拿地思路上,除了对地块质素有要求,房企会更关注利润率,比如有房企将县域城市利润红线控制为10%,一旦低于这个标准,便需要重新上会,给到总裁决策。
可见,在当下属地一二线城市土地争抢激烈的状态下,房企也开始本土下沉深耕,寻求发展的机会,但风险的把控也更为苛刻。
地产投资下半场,稳健才是房企发展的主旋律,可以看到,房企不是不拿地了,只是拿地脚步放缓,从激进转向保守,是一种市场自我调整的反馈。
土地是房地产市场开发的基础,但地价的高位运行,以及融资成本的增加,都让房企对拿地犹豫不决。过往依靠高杠杆运作的模式不再适用,对企业而言,在逆势下不盲目抄底,做好土地的精细化、属地化的深耕,这才是应对市场的最佳选择。
而在一开始做好严谨的拿地策略制定,这让企业面对后续销售市场上有应对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