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地产头条》,网罗每周房地产行业的大事要闻。这周,房地产行业有哪些动态?明源君帮大家汇总起来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住建部表态:建“好房子”
不等同于建“大房子”“贵房子”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姚天玮在6月5日举行的《住宅项目规范》实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建“好房子”不等同于建“大房子”“贵房子”,而是要通过好的设计、好的施工、好的材料、好的服务等,解决居住中的痛点问题,全面提升住房品质。不同地区、不同面积、不同价位都应当有不同的“好房子”。
姚天玮指出,《住宅项目规范》是对“好房子”建设的底线要求,将对推进“好房子”建设起到有力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建设“好房子”,不仅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还能释放出“扩内需”“促消费”的巨大潜能,为建筑业、房地产业转型发展开辟新赛道。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一级巡视员王玮说,标准的实施是整个标准化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下一步,住房城乡建设部将重点围绕三个方面抓好规范的落地实施。
一是抓好宣传培训,指导设计人员、施工图审查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尽快熟悉、掌握规范;
二是指导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制修定地方标准,指导支持有关协会和学会根据市场供需等制修定团体标准,细化有关措施要求,支撑规范落地实施;
三是抓好规范实施监督。
点评:住建部的这次表态,明确了“好房子”的本质是品质至上,而不是面积或价格上的“攀比”。
我们从姚司长的发言不难看出,今年5月1日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住宅真正回归居住属性,在安全舒适的基础上,能够解决更多居住痛点,且让更多人买得起、住得好。也就是说,小户型也要住出“品质感”。
这一目的,将推动行业进入一条更加清晰的跑道。未来,“小而美”“精而智”的住宅供给,或将成市场的一片新蓝海。
招商蛇口启动新一轮组织变革
取消所有区域层级
6月4日有消息称,招商蛇口启动调整组织架构,取消所有区域层级。
具体来看,招商蛇口裁撤原有的华东、华南、华北、华西、江南五大区域公司,转为总部直接管理城市公司,形成“集团-城市”二级管控体系。调整后,招商蛇口全国50多个城市公司将由总部直接统筹,减少中间管理层级,提升决策效率。
对此,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联系招商蛇口相关人士进行采访,但截至其发稿(6月5日),对方并未回复。
据悉,除了招商蛇口,早前中国金茂也将“总部-区域-城市”三级管控架构调整为“总部-地区”二级管控架构,取消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五个区域公司,并对现有城市公司进行裁撤重组。
集团直接对城市公司负责、向一线项目要业绩,已经成为当下各大房企组织架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点评:当规模神话终结,房企纷纷开始从管理中找寻“新活法”。
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大中型房企开始重组、弱化或者裁撤区域。通过组织精简,房企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让决策和执行都更加敏捷、有效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二级管控模式,非常考验集团的管理水平。真正做到张弛有度、高效响应,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并不容易。
旭辉境外债务重组获超九成支持
预期将减少约52.7亿美元债务
5月,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表示,旭辉能够活下来的前提是要完成境内外信用债重组。不到一个月,旭辉便宣布,其境外债务重组方案于6月3日获债权人会议高票通过,支持率和削债率均超出旭辉预期。
6月4日,旭辉控股发布公告称,在6月3日举行的会议上,已取得所需的法定大多数境外债务重组计划债权人支持,共有持有总额79.33亿美元债权的1250名计划债权人参会,当中1236名持有总额73.51亿美元的债权人投票赞成,占于会议上投票的债权总值约92.66%,该计划已获所需法定大多数计划债权人的批准。
旭辉在公告中称,考虑到将有大量投票计划债权被注销或转换为强制性可换股债券并将进一步转换为股份,预期集团境外债务在建议重组后合计将会减少约52.7亿美元,占投票计划债权总额约66%。
点评:这几年,融创、旭辉、金科等民企,一直在积极求生,化债消息不断。此次旭辉境外债务重组方案高票通过,再次给行业带来积极信号。
虽然,未来旭辉能否借资产盘活与经营修复真正“站起来”,仍有待时间验证,但旭辉已经迈出了“止血”的重要一步。期待民企传来更多好消息!
1-5月拿地同比增长28.8%
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1—5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TOP100排行榜》显示,今年前5月TOP100房企拿地总额达到4051.9亿元,同比增长28.8%,增幅较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
土地市场的总体升温主要受到核心城市市场提振。今年前4月,22个重点城市土地成交月度平均溢价率均在20%左右。并且在5月份,这一趋势得到延续,杭州、上海、成都等城市核心区拍出的高溢价地块显著增加市场信心。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核心城市的土地市场,部分沉寂许久的民营房企正在重新活跃起来,频频现身土拍现场,寻求优质地块的布局机会,为行业注入了一股新活力。
点评:今年1-5月土地市场明显升温,主要是因为核心城市销售回暖,提振了房企拿地的信心。不仅国央企积极抢地,民企的活跃度也有显著提升,大家都更加笃定核心地段的去化能力。
与此同时,行业进一步分化。一方面是城市之间、地段之间的土拍热度差异明显。另一方面是拿地仍集中在头部企业,根据克而瑞数据显示,前5月依旧有超6成的销售百强未重启拿地,房地产行业格局仍在调整中。
北京、广州、长沙等
20城将有大动作
6月4日,财政部公示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评审结果,北京、天津、唐山、包头、大连、哈尔滨、苏州、温州、芜湖、厦门、济南、郑州、宜昌、长沙、广州、海口、宜宾、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20个城市入围。
这是落实2024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24〕24号),所提出的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年度任务。自去年开始,我国新一轮城市更新行动正式拉开大幕,中央财政通过竞争性评审选取首批15个城市,包括石家庄、太原、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岛、武汉、东莞、重庆、成都、西安。
今年,城市更新队列扩围,从2024年重点向超大特大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大城市倾斜,扩展到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沿线大城市倾斜;城市数量也从2024年的15个增加到20个。目前,共计35城被纳入城市更新行动中来。
点评:城市更新在改善民生、拉动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房企带来了一些在业务拓展、土地获取等方面的新机会。
相信各地细则出台之后,能够更好地解决城市更新过程中常见的资金、土地、规划等问题,让行动有效落地。
全国拟收储总规模
已接近4000亿元
据CRIC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底,全国约171个城市拟收储总规模已接近4000亿元。
从落地情况来看,土储类专项债中用于土地回收的比例明显提升,土储类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连续两月在200亿元左右,年内累计发行规模已超700亿。
各地正加速存量收储计划的落地转化。不过,已发行用于收购存量土地的专项债规模仍然偏低,年内累计发行规模占拟收储规模的比重不到两成。
随着各地主管进一步加快推进专项债的发布流程,预计将有更多土地回购专项债进入发行环节,兑现房地产广义库存减压预期。
点评:各地加速土地收储,一方面有利于房地产广义库存减压,推动行业向新供求平衡点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优化土地市场结构,特别是缓解三四线城市潜在库存高企问题。更多土地回购专项债进入市场后,将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供助力。
郑州“刮骨疗伤”
直面房屋维修资金管理难题
6月3日,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发布《郑州市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这份时隔15年全面修订的新规,直面维修资金管理沉疴,直指业主“钱袋子”安全痛点——强化资金归全体业主共有属性,取消开发企业代收资格,规定房屋产权变更时维修资金随房过户,并对挪用行为最高处挪用金额二倍的罚款。
新规背后是血淋淋的教训。2021年国务院第九督查组发现,襄阳市9家房企长期滞留5062万元维修资金,最长达8年;同年另有4家开发商或物业挪用1184万元;2022年湖南东安县住房保障中心工作人员侵吞维修资金近千万元;2025年永州某房企挪用312万元维修资金支付工资税款……
点评:这一地方性新规的出台,目的是从制度层面上,填补过去政策的漏洞。既取消开发商代收,切断挪用源头,又强调维修资金归属“全体业主共有”。
房屋的“养老金”能否真正盘活,还要看业主参与主动性能否激活、监管技术能否穿透资金流转全链条等。期待后续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房地产报、界面新闻、中指研究院、克而瑞地产研究、澎湃新闻、 乐居财经、丁祖昱评楼市等,特此感谢!(以上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