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35岁的地产人都去哪儿了?
作者:听雨

地产年轻化的现象越演越烈。很多人在求职时都发现,35成了一条红线,过了这个年龄,简历第一关就已经被刷掉了。

与此同时,行业内时而爆出年轻上位新闻,90后跻身城市总、条线总经理等要职。小年轻们蹭蹭蹭的往上走,中年人却举步维艰。35岁地产人难道都出局了吗?

35岁的地产人已经分道扬镳

明源君跟身边的朋友聊了一下,这个年龄的地产人一般有以下几下状态:

一、走专业线路,发挥经验价值

在房企里面,个人发展通常有两条通道,一条是专业通道,一条是管理通道。管理通道上升空间更大,但也赛道也更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有人走管理通道,当然也有人走专业通道。专业通道的包容性要强一些。虽然现在地产用人普遍年轻化,但有一些专业还是比较吃积累的,比如工程。这个专业需要时间积累沉淀,能力也不容易过时,实操经验远远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所能学到的。

30多岁做专业经理、高级专业经理的不在少数。但到了这个级别,想要继续在专业通道上升也比较难,不乏一些人在专业岗一干十几年。

一位40岁还在一线干精装修的工程经理,自从35岁做上这个职位之后就没有再晋升了,而限制其上升的障碍主要是学历不够硬。普通中专学历,从施工队里做杂活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这几年由于精装修普及,有经验的精装修管理人才相对匮乏,职位虽然上不去,倒也不至于被淘汰。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个人性格和学历注定了职场天花板就在这。对公司来说,毕竟给的工资也不高,既能干活又能带带新人,估计对公司来说性价比还挺高。这也是他们这一类员工存在的价值。

二、跳到小房企或国企,突破晋升瓶颈

大房企体系完善,各方面标准化了,对个人经验的依赖程度没那么高。而中小房企则恰恰相反。由于内部标准及制度不甚完善,规模较小的房企更倚重个人经验和积累。

另外,不得不承认,从大跳到小,老东家的规模背景也或多或少为自己增光一些。

一位地产人在top20任专业经理一职4年,一直没有机会升上去。去年刚好有当地一家小的地产公司招聘工程部负责人,经朋友推荐跳槽过去,一下子职级和待遇都上了一个台阶。

大房企的风险在于转型,中房企在于经营,而小房企在于资源。规模较小的房企,一般聚焦在一个区域布局,对资源积累要求很高,尤其是像投资、报建这些吃关系的条线,在行业内打拼时间长的地产人通常会比年轻人有优势。

而国企相对较为稳定,尤其是当下行情,国企央企被大家当成避风港。公司性质决定了这些房企不会随便搞优化。一位top10房企工程项目经理,就跳槽到了地方国企,做资产管理板块基础设施部门,多多少少能对上口,虽然收入只有以前的85%,但是准点下班双休,基本没啥压力。

选择去地方国企,工作压力相对没那么大,但在薪资待遇上就不要抱太高希望了。不过胜在稳定,即使职级不高也不需要太担心被裁,只要把活干好,还是能干很多年的。有得有失,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三、先人一步,步入中高层

这几年行业涌现出了许多年轻的明星经理人,最牛的要数中梁执行总裁李和栗,年仅32岁。这样的人才实属凤毛麟角,大部分地产人35岁最多跻身中高层,如项目总、职能总。

北森发布的《2020房地产行业人才白皮书》显示,中高层群体中35岁以下的85后占34%,40岁以下的80后占68%。其中,80后项目总占62%,而85后区域总仅占1/4。这也反映出了,大部分人35岁达到项目总以上级别比较难了。

事实上,即便是项目总这一级别,也是很多人可望不可即的。毕竟僧多粥少,想要脱颖而出有时候不仅需要能力,也需要一定机遇。

四、转行,投身其他领域找新出路

此前网上有个段子,说35岁的地产人都转行了。

确实,这个年龄转行的不少。有去地产上下游企业的,也有彻底离开地产去干别的行业的,明源君就听说过好几个人去卖保险的。

到了这年龄体力上跟小年轻们没法比,再者也不得不考虑职业与家庭的平衡。

一位地产人在top3做到了深圳事业部的工程总助理。这个职位,可能外人看起来还行,自己却危机感非常强,一来担心未来晋升难,二来一直漂泊不定也无法照顾家庭,三来考虑到公司在当地项目比较少,前景不明确。

种种因素之下,转行去做地产咨询公司,做起了咨询培训。在地产年龄大不是优势,但是咨询管理就不一样了,可能越老越吃香。

这类转行也算是风险比较小的尝试,由于工作上没有脱离专业,以前的经验能用得上,过渡起来也比较顺利。再说,承受过地产的高强度高压力,去做相关的行业普遍都能接受。

35岁分水岭来临之前

地产人要提前做好准备

事实上,在房企内部,大部分35岁都能到经理级别。

一般来说,做完一个项目升到主管,两个项目到副经理,第三个项目到经理。按照一个项目2~3年来说,在30~35岁之间普遍可以达到专业经理级别。

有些人在同一家公司晋升受阻慢,如果外部有机会,通过跳槽完成升职。因此,在房企里面,经理以下级别的中年人其实并不是很多。

但无论是经理、还是总监,都会有很强的危机感。毕竟越往上晋升难度越大。

这个年龄就是人生一个分叉口,许多人不得不面临人生下半场的选择。这时候,前半场积蓄的能量,会在这里释放结果。有的人前面的路走得辛苦,后面越走越顺;有的人前面过得糊里糊涂,这个阶段压力空前。

一、提前规划,年轻时候多积累

有的人找工作看的是薪资待遇,而有的人看的是在公司学到什么,或者这家公司能让自己增值多少。

就像校招的时候,有的人同时拿到几家房企的offer,但最终选择的未必是薪资给的最高的那家,而是最能为自己增值的那家。

有地产人就透漏,万科的待遇在第一梯队房企并不高,但从万科出去的人薪资都是以10万往上加。比如在万科做了三年工程师,去到龙湖直接是P6(经理)级别。

一位房企的董事长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开,只需要5年。能不能站在现在看未来,对个人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

而明源君认识的另一位专业经理,今年三十出头,已经几个证书在手:二建、监理、造价工程师、结构工程师,还有一些正在考。这些证书让自己了有了保底,即使现在的工作上出现什么风吹草动,未来想去工程咨询公司也ok。哪怕是短暂失业也不怕。进可攻退可守。

二、培养可迁移能力,到哪都能发光

什么是可迁移能力?可以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跨领域跨工种的才能和技能,称为“可迁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都属于可迁移能力。

某房企人员层级的要求中就分为两类:硬性要求和软性要求。硬性要求主要是绩效潜力和职责要求,软性的要求就包括通用素质能力及管理任务、管理他人与管理自己三个关键领域。

有些人一旦离开原来的岗位、原来的行业就没法混了,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可迁移能力,误把平台当能力,离开了原来这家公司就很难适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眼前工作不如意,却又不敢轻易挪窝。

而很多地产人离开大房企之后,都从事了跟原来不一样的工作。他们所拥有的能力,已经超越了原岗位所需的技能。即使到了陌生领域,也能通过学习+资源整合+自我调整,让自己快速融入到新领域里面。

中年员工在苦恼35岁危机的时候,不妨也想一想,我公司创造什么价值?为什么非我不可?离开了现在的平台,还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三、保持进步,随时跟上潮流

很多人觉得,房企重用年轻人,歧视中年人,是因为老员工体力差,产出低,不好管,实际情况是中年员工很多人都非常卖力,依然担心被优化。

归根到底,地产行业利润下滑,而人才又过度饱和,这让房企有了挑三拣四的机会。行业内薪资倒挂的现象并不少见,新招来的人可能待遇比干了几年的老员工还高,公司依然会选择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这是个择优的过程,说明在公司看来,新人的价值比这个老员工高。

某房企在做产业地产的时候,发现,让老团队去做这个事情一直推不下去,大家思维固化了,老是用做住宅的思维来做新产业,结果做得一团糟。后来把原班人马全部换了一遍,总算做成了。

诺基亚的总裁说,“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诺基亚并不是产品不好,它够耐用,还便宜,却输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想用过时的产品去满足不断进化的消费需求。

保持进步才是对抗年龄最好的筹码。地产这个行业有些管理层五六十岁依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要一个人愿意工作,愿意去进步,愿意去跟上时代,年龄可能只是一个标签而已。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