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这种开发模式,前两年地产巨头抢着干,现在为什么不行了?
作者:艾振强


曾几何时,“产业新城模式”备受追捧。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行业越发成为规模与数字的游戏,单调乏味;另一方面,“产业新城模式”可以让人们在一个地方工作和生活,解决过去城市发展过程中,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交通拥堵、污染严重、通勤时间长等问题。

 

这种模式受到各地政府的欢迎,大量房企也纷纷布局。仅50强房企,就有45家布局了产业地产,其中不少都想玩“产业新城模式”。

 

可是,几年下来,追随政策布局产业地产的房企,取得的成果并不多。与此同时,“产业新城模式”的模式也开始走下坡路。到底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还是这个模式本身就存在问题?明源君认为,用张瑞敏那句话来解释,最为合适——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时代变了,过去的模式可能不再适用了。

 

分化时代,房价普涨的盛况结束

产业新城模式的现金流随之严峻

 

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但很长一段时间,各地的城市摊大饼式发展,职住是分开的,造成了钟摆城市。

 

一方面,很多新城只有一堆住宅,但是缺乏产业,沦为睡城。

 

另一方面,有产业的地方缺乏居住区,下班时间就没了人气。

 

产业新城,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居住在工作地附近,骑个车、甚至走个路就可以到单位,简直不要太爽。

 

这种模式下,地方既建了新城又有了产业和税收,政府连招商引资都省了,自然愿意给开发商低价土地。

 

开发商低价大量拿地,通过卖房带来的现金流反哺产业,然后去招商、培育、发展产业,产业做大之后可以为当地带来税收,也会反过来带动房地产的升值。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正向循环。

 

然而,房地产销售是有周期的。在此轮调控之前,我国房地产每2-3年有一个小周期,若投资布局失当,手里的钱又不足以过冬,就不得不变卖资产,甚至破产倒闭。

粗略统计,17年前的百强房企,如今83%已经被淘汰出局。由此可见,即便在“非常赚钱”的房地产行业,以及“可以躺着赚钱”的时代,洗牌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危机时刻,现金流就是企业的命。产业新城的模式本身,决定了其对资金的占用远比纯住宅开发要严重得多。

 

之所以以前矛盾不突出,一是因为以前的房地产周期很短,低迷一段时间之后又会迎来新一波的上涨,而且是普涨;二是城市化率还不够高,刚需占据主导地位,偏远地区产业新城的房子,也不愁卖。

 

如今,这两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房地产小周期和普涨都没有了。去年万科上午拍完地,下午施工就进场了。对此,郁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无奈:因为一测算只有4个点的净利润,再不抢时间,也是亏钱的。我们差不多要变成加工产了!

 

二是城市之间甚至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化越发严重,最典型的,去年以来,深圳、杭州、上海等城市相继因为楼市太火热,加码调控,同时,天津、石家庄等地的房价跌回几年前。地处偏远地带的产业新城,即便有产业基本面也远没有中心城区那么坚实,销售很容易陷入困境。这样一来,开发商很容易陷入现金流紧绷状态。

 

数字经济,最需要的是人才资源

产业新城成本的优势随之丧失

 

现金奶牛出了问题,已经很致命。如果只是这样,收缩规模,把产业做起来,也还有一线生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过去的那种产业逻辑,今天也渐渐开始走向没落。

 

众所周知,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到目前为止,我们先后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以及现如今的信息文明时代。

 

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都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红利。农耕文明不用说,随着人口的增多,技术没有实质性提高,劳动在土地上的边际产量递减,必须要不断获取新的土地,表现形式就是侵略。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大发展,开设厂房,同样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对外贸易还催生了海外殖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从省到市,从县到乡镇,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之后慢慢形成产业集群,各地的产业新区随之遍地开花。这时,产业的典型特征是劳动密集。

 

工业文明、城镇化,使得产业新城模式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可是,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升级到了不主要靠土地资源扩张的阶段,驱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以信息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最需要的不是土地资源,而是人才资源。

 

几年前,明源君对话中部城市一家百强房企的总裁,该老总告诉明源君,他们公司正在孵化互联网业务,也舍得开高薪,但候选人一听说要到公司所在地办公,就纷纷没了意向,最好公司只好将互联网业务放在了北京。

 

该百强房企集团总部所在地是新一线城市。如果城市能级更低的地方,更不可能招揽到优秀的数字经济人才。

 

没有人才,就算土地资源、办公成本再低廉,也难以吸引产业到这种地方去。如此,产业新城就没有了优势。

 

当然,低能级、城市化水平低的城市,还是需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土地扩张的红利。产业新城也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大方向。

 

高能级城市产业转移,也能给这些城市带来一些机会,比如,2008年后,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就逐步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

 

但是,产业新城容易落地的地方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距离港口相对较远,无论是GDP总量还是增速都较慢,本身产业基础就比较薄弱。从现实看,产业新城模式落地最多的是北方。


▲ 来源:陆铭教授的演讲PPT

 

二是产业新城模式下,开发商的客户其实是各地政府——为政府建设城市,招商引资。可是政府这个客户,在产业园真正投产以前,是不会给开发商回款的,导致回款期限往往长达两三年,甚至更长。因为这些地方的政府,本来就没什么钱,无法用现有的财政收入来支付开发商的服务费用。

 

越是缺钱的地方,越需要产业新城。陆铭的研究显示,新城到老城距离越远,则债务/GDP的比率越高。这是一个死结,基本上没解。



这种恶性循环下,产业新城模式的路自然越走越窄。因此,这两年,有些开发商不得不关闭一些园区,认亏出局。 

 

以人为中心的产城开发模式

对开发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业新城的模式在走下坡路,是不是说明产城模式不行了?非也!产城融合没问题,只不过玩法得变了!以前,是产能不足,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巨大,城市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产-城-人”的逻辑。

 

如今,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消费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城市发展的模式与动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核心城市产业由简单的生产加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科技研发、技术升级的资本与技术密集类产业,城市发展核心是为高精尖的科技人才提供高质量工作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舒适的生活环境,如此,才能留住人才、集聚产业升级资源,进而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换句话说,现在的逻辑已是“人-城-产”。

 

比如,公园城市理念下,成都的经济组织方式快速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经济发展最终要服务于人的生活。

 

2019年2月,一宗位于菁蓉湖东畔、用地面积近300亩的商住用地成功拍出,该宗地的出让条件中包括:竞得者需引入国际一线酒店、国际化会议中心、艺术酒店、智慧全产业链中心、国际学校等,并全部自持。


▲ 菁蓉滨湖湾所在地块建设要求(截图来自于宗地出让文件)


商务+商业+产业+教育+住宅……一样不落。如此高的产业准入条件,就为了为了保证项目能够围绕“人”而进行产城开发。

 

近年来,即便是城市核心区,近年来也在发展CAZ(中央活力区),在CBD的基础上,增加更多活力元素,打造工作、休闲、生活一体化的现代办公区,文化展示体验区……

 

对开发商来说,要做产城融合难度更高了。

 

首先,地段上一定是聚焦于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地段,而不是产业新城那种距离城市中心的偏远地带。

 

其次,除了产业,还要有城市服务升级的配套才行。

 

比如,星河在涉足产业地产之前,就已经做了很多商业——cocopark,还涉足各种产业实体经营;金地也布局了教育、养老、体育等配套产业。

 

最后,不能只做存量,而要做增量。什么意思?过去搞个产业园,招商,无非是把别人的客户挖过来,更像是存量的零和博弈。虽然开发商也开始提供办税、咨询等各种服务,但总体上还是包租公的角色。


做增量就是自己还要能孵化出高科技企业出来。比如,金地长期深耕于产业投资孵化,现已投资4支全球知名创投基金,聚焦产业前沿项目进行战略投资,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芯片研发、生物科技、基因检测等领域。打造出了“科技投资、企业孵化、园区建设,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金地产业模式”。

 

到2020年6月底,金地自主开发及轻资产运营的纯产业类项目共30个,包含国内项目26个、海外项目4个,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

 

星河产业也是如此。其不仅真的在做产业地产,而且是重资产持有;不仅仅满足于做入驻企业的房东,还做起了股东。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产·城·融·投”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融投并举,实现“产业、城市、资本”的和谐发展与共赢的道路。


▲ 来源:星河产业官网

 

目前,星河产业的盈利中,租金约占70%,资产的运营占到10%左右,投资收益如果折算下来会占到百分之二三十,但有些星河还不着急走,真正兑现的可能百分十几,剩下的是增值服务的收入。星河产业的目标是,七八年以后租金在总收入的的占比下降到50%,投资的占上升到4成左右。

 

小  结

 

相比住宅开发的单调,产业新城模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在特定阶段做出了其贡献。但这个时代正在快速过去。过去,只需要做宽度和广度;未来需要做密度和厚度。虽然坚持产业新城平台化、加大对外合作依然有空间,但已不是主流。(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执行主编、存量地产首席研究员 艾振强)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