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2022年,还抱有这些观念的地产人很危险!
作者:文涌

这一年多来行业的深度调整,给每个地产人都带来了外在处境、或内在思考的震荡。过去一些被从业者深信的观点或信念,正在遭受动摇。

在这段漫长的调整期中,许多行业的旧规则和旧模式被颠覆甚至被“消失”。伴随而来的,是过去某些大家认为绝对正确的认知,逐渐成了过时的固定观念。

地产人如果想要适应行业未来的新常态,就必须痛快抛弃这些观念,回到一个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角度,来考虑自己后续的职业发展。


大船一定是好船
规模大的房企,一定是好房企

“大而不倒”神话的破灭,可能是这一年来地产人被打得最响的一个巴掌。

高杠杆时代下,许多房企呈现出对规模竞赛的痴迷和狂热。而源源不断的新增土储、新开工项目,对每个地产人都意味着稳定、靠谱、前景好、不缺活儿干。

“做大”对于多数房企和地产人来说,就是一个铁打的价值取向。

因此在过去,百强、TOP10、千亿规模等字眼,就是金饭碗的代名词。从业者圈中也演化出了鄙视链,头部房企的鄙视百强靠后的,百强靠后的鄙视非百强的、本土的。

在那个以销售规模和土储量论英雄的年代,如果你所在的房企是一家刚起步的本土小公司,项目储备只有3-5个,那么和同行聊天时,你多半会收获一片同情和惋惜的目光。

但今天,这个价值观几乎完全被反转,或至少已经被弃置一旁。快周转扩张时代跑在最前面的那些昔日“龙头”,如今翻车一大片,连累一大票员工和供应商掉进泥潭。

年底多家危机房企的员工,开始通过各式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些陷在维权泥潭里的地产人,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大的船竟会有沉没的一天。

另一边厢,许多踏踏实实做区域深耕、或本土旧改的小房企,却在乌云之下悠然前行。

同行之间的那条鄙视链,已悄然断裂。

近期大量地产人和明源君分享年底的离职和求职经历。他们有一个相近的观点,就是在评估未来东家是否值得去的时候,“规模”、“土储”这些指标,只能放在次要位置。

现在他们首要考量的,是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发展战略是否过于激进。

A君有段话说得很形象:“以前哪家开发商拿了地王,员工说出去都觉得脸上有光!但现在,谁家要是再拿了地王,我们下面的人第一反应都是:我去!这怎么做啊!”

能不能拿项目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怎么拿的、在哪里拿的、拿的项目质量如何、公司资金和专业实力是否足够啃下这些项目……

那些排名靠前的房企,可能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土储规模看似很大的房企,也有可能其中的劣质土储或疑难项目,占了很大的比例。

如果地产人一味再以榜单排名、土储规模等指标去评估房企,很容易掉坑。


只有住宅是“肥肉”
其他业态都是“硬骨头”,不能啃

住宅开发是最好做、最好卖的业态,这是业长期以来内公认的道理。我国房地产市场从商品住宅开始,发展了这么多年,任何一家公司做住宅、卖住宅都驾轻就熟。

对于地产人来说,如果进入一家房企后立刻有住宅项目可以做,那绝对是肥差,尤其是在一线、新一线城市。

一是因为做住宅在规划、产品设计等方面,标准、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任何专业做起来都得心应手,很少碰到疑难杂症导致项目推不动;
二是因为住宅产品本身需求量就大,在任何综合体里都是现金流产品,这也意味着做住宅的项目组,来钱结佣也最快。

对于每个人来说,做住宅属于easy模式,谁都想做、谁都抢着要做。

但那些难规划、难设计、难卖的业态,多数开发商是绝对不想碰的,很多地产人也不知道怎么做,没有经验、没有参考案例,所以面试时都避之而不及。

所以过去在很多地产项目中,都会出现职业经理人挑肥拣瘦的情况。空降的项目总、营销总甚至设计总,把前几期住宅做完之后,带着团队哗啦啦地跑路。

剩下的那些难啃的骨头,比如写字楼指标、商铺指标等等,就扔给公司和下一任接盘侠来处理。

这种做法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操盘手、职业经理人群体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潜规则。

许多团队在做开发分期规划的时候,默认都是把难啃的骨头往后排。一方面,好卖的先卖、先回现金,这是正常操作;但一方面,他们是真的不知道那些指标要怎么做怎么卖。

这里打的算盘就是只要住宅卖完、奖金到手,换个下家就是了。因此有些地产项目剩到最后的那些产品,要么只能公司想办法找大宗投资机构包掉,要么只能慢慢卖,一栋楼卖5、6年……

但这种算盘注定打不长久,因为现在地产人操盘哪种业态,已经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你根本没得选的问题。

这两年在相对发达的城市中,以综合体形态出现的地产项目越来越多了,而且其中住宅指标的占比越来越少。

在各地规划部门的推动下,商业、写字楼、酒店甚至是公共配套等指标,正在一步步蚕食着地产人最喜欢的住宅指标。有时候一个综合体10栋塔楼,住宅只剩下一半,甚至只有2栋……

这样的项目并不是不能做,也未必不赚钱。只是以前大家专盯着“肥肉”吃,现在碰到排骨,就不知道怎么啃了。他们在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上,都还无法适应。

但面对市面上“肉”量供应不可避免的缩水,即使跟着职业经理人跑路,又能跑到哪里去呢?地产人决不能一直期待有好做的项目,在下家等着你。

近期明源君已经不止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存量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从土地供应结构、规划部门监管、房企拿地模式转向等多个角度来看,多元业态操盘和存量物业经营这两件事,都已经正式落到了每个房企的赛道正中间。

企业绕不开、从业者更加绕不开。如果继续以没有经验、没有成功案例为由,逃避非住宅业态操盘的考验,那么地产人迟早会被逼到角落,甚至被淘汰出局。

打个更直白的比喻就是:“市面上连肉都买不着了,你还天天想着吃和牛?”

这并不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结论,而是摆在地产人面前最赤裸的现实。以后找不到住宅做了,总不能这份工作就不要了吧?

作为从业者,如果还想与地产行业一同长远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正视并接受变化,对自身专业能力进行查漏补缺

无论是营销、设计、工程还是项目总的角色,都应该改掉过去那种“一锤子买卖”的卖家导向思维。

培养以用家、用户为导向的多元业态操盘能力,是让地产人在行业中继续前行的一个关键。


做好自己的专业就行
别人的事不用管

深耕专业这个话听起来很正确,也一直是许多地产人笃信的观念。但在如今剧变的行业形势中,专业深耕只能说是做好了本分,但未必足以帮助自己获得长远发展。

前期明源君在多篇文章中谈到,在各大房企中,一些用了十几二十年的职能分工链条,正在被打破并重塑。

一方面为了适应和匹配市场的变化,房企正在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岗位。另一方面,一些房企“大部门”所囊括的职能已经足够冗余,有必要进行拆分管理。

传统的开发公司专业分工,面对现在的各种新经济、新需求和新竞争,存在许多落后的地方。

无论是对照制造业还是互联网,地产开发企业始终缺少一些对产品反复钻研的精神,以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运营思维。

毕竟过去卖房就是一锤子买卖,大家都在拼周转速度。至于产品是否需要迭代、客户评价是否满意,对下一个项目运作的影响并不大。

但如今快周转玩不动了,行业意识到竞争终将回归产品与服务,那么企业内的专业分工就必须以“用户思维”来重新审视和调整,让组织去适应新的竞争方向。

比如有些房企的成本部门,就新设立了材料研究院这样的技术部门,专门追踪市面上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和价格波动,以求为终端产品做到更精准的赋能。

又比如大量规模房企的设计部,已经逐渐向研发型部门转型,甚至独立设置了研发中心。设计人员不能只会做设计,还必须具备产品优化意识,懂得识别市场需求,懂得建立产品库。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房企会为了某些新兴专业,专门设立新的部门、中心。因为许多中年老总的管理半径和经验储备,已经不足以应对、不完全适配正在变革中的全新分工体系了。

因此,现在的行情要求每个地产人,多多少少都要具备一些跨界能力。成本得懂技术、设计得懂市场、营销得懂设计……

以前深耕专业尚且行得通,但前提是这个细分专业,能被整个行业的分工体系所需要。

但现在,连这个前提都已经动摇了,再坚持埋头在专业领域的舒适区不出来的话,对长远的职业发展是很危险的。


甲方永远是爸爸

甲方在任何行业里都是爸爸的角色,这几乎已经是每个人的共识。但前提是甲方爸爸真的能让供应商按时回款、赚到钱,如果这个前提没有,那甲乙方的地位差异必定不成立。

过去房企是没有这层担忧的,一家规模房企能养活许多的供应商,而在甲方做供方管理的地产人们,自然也习惯了当“爸爸”。

但如今这么多房企陷入了危机,也拖累着一大批供应商年底收不回钱、揭不开锅,几乎也被逼到了绝境。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对供应商来说哪还有什么甲方乙方的说法?

今年房企在销售端的压力非常大,而渠道方却从中获得了最大主动权。现在多地渠道商于开发商合作,都要签对赌协议甚至要求缴纳保证金,以保障自身的回款安全。

有些濒临暴雷边缘、或财务状况不太稳妥的民营房企,甚至已经到了无供方可用的境地。供应商为了控制合作风险,对民企的单子都变得极其谨慎,尽量不去接。

正如明源君在《房企过去是甲方爸爸,现在……》这篇文章中描述的,对于不及时结款的房企,乙方的配合度已经直线下降,催款态度也越来越强硬。

许多甲方地产人刚开始还会感到错愕:“这是你跟客户说话的态度吗?!”但后来真的是迫于无奈,得反过来维护乙方关系,甚至请吃饭等等。

甲乙方的角色貌似已经反过来了。无论是在合同谈判还是项目执行层面,供应商都已经不愿再当“孙子”。

对于许多一线地产人来说,乙方揭竿而起真的是一件让人焦头烂额的麻烦事。没有供应商的帮助,项目推不动、事情做不完,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

但正是这么一个契机,把许多具有“爸爸情结”的地产甲方给拍醒了。行情逼着他们学会尊重乙方,意识到甲乙方一直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而非甲方单方施予。

明源君的一位朋友在地产公关公司做事,前几天他给我吐槽,原话就是:“当初用我们的时候,价格往死里压、催款往死里拖,怎么不考虑一下合作伙伴的困难?真不怪我们翻脸不认人的……”

供求状况发生逆转、回款风险不可控,这些行情变化已经打破了房企,在供应链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地产人在后续与供方的合作,必须要认清这个现实。

如何摆正合作姿态、维护好供方关系,保持项目工作的正常推进,是当下最为关键的事情。

一旦乙方集体出乱子,被耽误的还是销售终端的出货与回款,房企已经经不起更多的重创了。

结   语

行业剧变的震荡波,正在传导至每一个企业和个人。许多房企的观念已经变了,调整战略的速度也很快。

作为普通地产人,观念也必须要跟随行情作出改变才行。尽快抛弃或修正那些已经不适用的固定观念,对当下实际工作的推进,和未来长远的职业发展,都有好处。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