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两年,地产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往短了看,是监管收紧和市场下行叠加,带来的现金流危机。往长了看,是城市化见顶,整个行业旧的发展模式结束,开始换轨。在持续了近两年的弱周期里,不仅房企的投资、经营策略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房企中的很多岗位也经历了一轮重塑。一是,为了应对经营环境的变化,不少职能的定位和重要性不一样了,一些过去很重要的岗位开始被边缘化,甚至是战略性一锅端。二是,在这场行业风暴中,客户心态、客户认知、客户行为也出现了变化,过去的很多套路都不适用了。很多岗位需要重新探索和客户的互动关系,重新定位买卖方的关系,过去的很多经验严重失效。当然,不同岗位,经验失效和被重塑的程度也不一样,有些岗位依然是经验越丰富越吃香,有些岗位的经验溢价却越来越低。以营销最基本的4P来看,产品 ( Product )、价格( Price )、推广( Promotion)、渠道(Place ),每一条中涉及到的销售提升技巧,已经失去了时效性,面临彻底的重塑。从产品来看,项目营销已经失去了对产品的定义权和解释权。过去,地产客户的成熟度普遍不高,在和地产营销人的互动中,他们是被教育的角色。价值提炼套路和销售说辞包装,就是教育客户很好的工具。但现在,客户信息来源也变得非常丰富,案场的销售引导变得比过去难得多。相较于营销造梦,客户更倾向于让产品和工地自己说话,营销的溢价能力大打折扣。从价格角度来看,地产更是失去了通过价格来控制销售的手段。过去的地产营销是傲慢的,在长期的卖方市场下,地产营销从企业视角出发,形成了很多奇异的“威胁式”打法,这些打法也沉淀成了资深地产营销人的经验。例如,很多项目采用的“小步快跑”的推售策略,边卖边涨价,就是一种“威胁式”营销。就算拿到预售证的楼栋很多,一次也只推一两栋,把想要中高楼层的客户往中低楼层引导,避免楼栋卖的太花。甚至进行人为销控,一点点释放房源,甚至是操纵房源价格,利用价格杠杆,逼着客户买低楼层,人为制造稀缺感和热销效应。这些灰色空间的营销技巧,随着买卖关系倒置,都不再有发挥的空间,这些所谓的营销手段和经验,也永远停留在了旧时代里。从推广来看,传播环境更是出现巨变,地产营销既往经验需要彻底抛弃。过去的地产利润率高,营销费用也充足,地产项目推广可以靠财大气粗,高举高打。但现在的环境,要求房企,必须要精准投放、盘活存量客户,线上营销成为主流,这对大部分从业多年的地产营销人来说,是块新大陆。线上投放就是和全行业进行客户注意力的争夺,不仅要懂内容,还要懂线上媒介生态、平台投放规则、内容优化逻辑等等,老客户盘活,要懂线上裂变的玩法、会员系统的搭建和激活,这些领域地产营销人过往的经验全都用不上。甚至有些房企,直接取消了传统的策划岗,转为线上运营部,所有人都要重新学习新技能,考核上岗。地产销售也要会流量运营,策销渠一体化。一些营销代理公司,在生存危机之下,已经开始尝试脱胎换骨的转型。地产营销岗如今需要的不是旧经验,而是新探索,地产营销岗可以说是,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彻底颠覆和洗牌。如果说营销岗面临的是技能层面的重塑,那运营岗面临的就是岗位价值的重塑。最近有读者反馈说,他所在的项目,项目例会已经变成一个月一次,运营在会上基本已经不说话了,因为项目所有的节点都完不成。这其实是很多项目当下的现状,运营的价值变得很鸡肋,完全使不上劲。一是加快单个项目的周转效率。通过加强各个专业的合作交圈,保证项目各个节点按时达成,将资金快速变成项目、将项目快速变成资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计划运营。二是多个项目通盘考虑,在各个项目之间调配资源,一个项目节点延误了,另外一个项目就加快进度,保证企业整体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也就是过去两年很火的大运营。但是,现在不管是项目周转加快,还是集团层面的统筹都没有意义了。项目层面上,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赶工期,反而是缓开工,甚至是暂时停工。因为销售终端放缓后,大部分项目都从建多少卖多少,变成了能卖多少才建多少,尽量避免资金沉淀。过去集团定下的所谓的标准工期、标准化运营,实际上都无法执行了,各种红线已经踩麻了,运营工作失去了抓手,也就从核心位置,被逐渐边缘化。集团层面上,以前是选规模还是选利润,现在是选“先活着,别的再说”。集团运营最关注的指标,就是现金流。但是,当下各地方都收紧了资金监管力度,集团几乎无法在项目之间、城市之间调配资金,运营能发现问题、传递问题,但是解决不了问题。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新拓项目减少,运营的多项目统筹价值会进一步减弱,反而单项目分析破局的价值会更加重要。相较于按照标准化的运营节奏进行管控,更需要根据单项目实际情况,来进行经营计划的推演,对运营人的要求也会更高。三、投拓岗,业务范畴被大面积拓展
其实,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投资岗已经经历过一轮惨烈的优化。很多房企直接砍掉投资部,而还想要求发展的房企,对投资岗位的要求也变得跟过去不再相同。还留在地产行业打拼的投拓人,也在面对能力和经验的全新考验。过去许多公司的投拓工作,都是以人脉资源和信息驱动的,但现在相较于土地获取效率,控制风险才是第一要务。整个行业都进入了精细化拿地的时代,相较于资源能力,对土地的研判能力开始占上风。投拓岗不能像过去一样做资料搜集和方案传递员的角色,定位、强排、成本测算不能再甩给横向部门完成,而是需要全介入,有专业对话和专业判断的能力,政策、产品、市场、运营效率都要有深入的研究,要求投拓人的能力结构非常全面。现在很多公司除了公开市场研判,还会要求投资多元化,收并购、代管代建业务,也是投拓岗需要关注的领域。投拓岗除了对项目进行研判,还要懂交易结构设计、债务尽调、法律风险控制等等,甚至有些公司的投拓,还要同时负责融资的职能,找项目的同时,也要负责找钱。尤其是一些代建项目,打交道的对接方大多是金融机构,不管是专业结构,还是谈判技巧,投拓岗过去的经验,都很难嫁接。可以说,现在的投拓岗位模型,已经更偏向于投行分析师,要求投拓人具备跨赛道深度分析的专业投研能力,需要快速拓宽自己的专业边界。相较于前面几个专业,和产品相关的理工科岗位,就相对稳定的多。经验不仅没有失效,甚至比过去更值钱,成为抵抗行业风险,变现能力很强的“硬通货”。过去在行业的快速扩张期,企业对人才数量的需求,一度超过了对经验的依赖程度。由于房企内部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也能快速上位。大量管培生,没有待过施工方,一毕业就进入集团,开始编制标准化文件,项目的新人甚至连图纸都还看不懂,就开始做管理。但是随着行业下行,赶工期不再是项目常态,工程质量比工程效率更重要了。现场的风险控制和无效成本管控,反而更加依赖一线工程人的经验判断。一是要更加熟悉各种材料和工艺,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工程缺陷,在最前端杜绝客诉风险。二是要降低无效成本,避免返工和浪费。经验老道的工程人,在材料送检报告出来前,观察防水卷材样品的融化状态,就能判断它能否达到吸附要求。还要根据营销要求,结合现场条件,灵活调整和铺排施工进度计划。这些目标,没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很难同时达成。而成本岗作为降本增效的前锋,经验更是直接影响项目利润。本来地产项目由于地域不同、时间不同、配置不同,都会造成成本的浮动。例如有的地方土质好一点,桩基就便宜一点。有的地方收取电力配套费,有的地方不收等等,从集团层面上看,造价从1610元/㎡到1690元/㎡,都属于合理范围,10万㎡建面的小区,造价相差800万。这800万,就是经验的价值。成本、工程、设计岗位的经验和专业能力,能实实在在帮助项目实现降本增效。房企越是回归产品和精细化管理,这些岗位的经验也变得越重要。这种“超级个体”,目前不仅在企业中的安全度更高,转到乙方、自己创业也有更大的底气和发展空间。其实,大家可以看出来,不管是经验逐渐失效的岗位,还是经验至上的岗位,整个地产行业都呈现出一种趋势,就是精英化倾向。前几天,马斯克收购推特后,要求工程师默写过去60天代码的新闻,刷爆中文互联网。马斯克入主推特后,为了让企业扭亏为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挤掉人才泡沫。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或是行业,在快速扩张期,都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人才泡沫。在扩张期结束后,要想更好的活下去,变得更加健康,去芜存菁,淘汰掉低产能的人力资源是必然。感性的看,这其中会有大量的地产人,由于能力不足、适应力不足被淘汰。但是理性的看,整个行业的就业环境会更加健康,不会轻易出现前几年“新老员工薪资倒挂”,“35岁被淘汰”的过度亢奋状态。人才竞争回归到能力逻辑,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升职靠能力、有规则,或许更符合我们朴素的价值观。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