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头部房企的至暗时刻,快过去了
作者:苏兮

三月结束,随着房企年报季暂时告一段落,行业一季度的成绩单也新鲜出炉了。整体上看,可以说是悲喜交加。


悲的是,同比依然腰斩。由于去年3月是全年成交高峰,同比来看,今年3月的数据属实是有点惨。单月业绩规模,同比降低了45.8%。一季度累计同比降了47.5%,相较2月降幅还在扩大。


喜的是,环比倍增。也就是说,相较2月份的至暗时刻,3月的市场热度已经有所改善了,成交量环比提升了92.8%,出现边际企稳的迹象。


中海高管在月底业绩会上也提到,3月份项目的周来访和成交数据,对比去年下半年有了明显提升。其中,周均来访量大概提升了13%,成交量则提升了约7%。


3月25日,央行行长发话说,房地产已经出现一些积极信号。不知道这个积极信号,具体是指哪些指标,但是从房企近期陆续发布的年报来看,头部房企当前的经营情况的确是有一些积极信号出现,完全有理由不用过分悲观。


头部房企的至暗时刻


快过去了



虽然说行业整体的情况依然不太理想,但是头部房企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一方面是业绩韧性极强,盈利能力有保证。


截至3月31日,已发布年报的79家在港上市房企,50家房企都宣告亏损,占比高达63%,总亏损达到2500亿。
但是头部房企中盈利的企业,依然不在少数,华润置地、中海、绿城都实现了增收又增利的成绩,民企龙湖也实现了高达171亿的净利润。


二是头部房企市占率,进入了快速上升期。


从去年的成绩单来看,行业的集中度正在快速上升。去年,中海、华润置地的市场占有率均提高了约0.3个百分点,达到2.66%和2.6%,保持稳定提升的态势。


同时,土地等生产资料,也在进一步向头部房企聚集。


去年,强房企80%的新增货值,集中在TOP20的房企手中,60%的新增货值集中在TOP10房企今年一季度,整体拿地低位徘徊的同时,华润置地、滨江等房企,拿地金额同比涨幅却接近五成


土地资源高度集中,将在今明年的供应和销售规模中呈现出来。意味着,头部房企的市占率还将进一步快速上升。


按照中海高管的预测,目前国内TOP3的市占率还不到10%,未来应该会达到美国和英国22%-23%的水平,这样看,头部房企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而在头部房企市占率扩张的同时,伴随的将是市场中开发商数量的大幅减少。


2023年,约有235家房企发布了相关破产文书。今年前2个月申请破产的房企就已经超20家。行业出清和行业整合,正在同步进行中。
都说目前的行业,是压力和机会并存。但显然机会只属于金字塔尖的房企。对于头部房企来说,至暗时刻可能已经过去了。


1、土地溢价和融资成本回落,行业毛利率将有所回升


这两年,由于销售规模大降,新房价格回落,在2020年、2021年高点拿的地在2022年、2023年进行销售、结算,导致头部房企前两年的利润率,出现了快速下滑的趋势。


以盈利能力优秀的龙湖为例,去年的核心税后利润率就从12.3%降至了8.7%。“利润王”中海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也都保持持续下行的趋势。


但随着行业土地投资减弱,近两年各城市拍出的土地溢价率,出现了大幅回调。
头部房企作为在行业低谷期,依然在持续拿地的主要力量,完全拿到了这部分土地红利,利润率也开始出现谷底回升的迹象。


龙湖2022及2023年之后拿的项目,毛利率都能做到20%以上。中海2023年摘地的平均毛利率是22%,这部分新增土储转化开盘的项目,无论从回报率、流速还是利润率,都表现相当不错,平均利润率能达到16%左右。这些项目都会在未来几年进行结转,从而让企业盈利数据低位反弹。


尤其是近期不少城市逐渐放开了限价,产品力强的房企整体的回报空间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招商蛇口也表示,未来几年毛利率会逐步恢复到20%以上。


除了土地溢价,头部房企的综合融资成本也在持续降低。


不得不说,头部房企原本就已经占据了行业最多的融资资源,并享受最低的融资成本。而随着近两年行业对地产融资环境的放松,头部房企的综合融资成本基本都在持续降低。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制图:明源地产研究院



另外,行业规模萎缩、风险加大,也让更多优质供应商向更安全、稳健的国央企靠拢,进一步加大了这些房企的供应链优势。
去年,中海就通过供应链集中采购方式,让成本较同期下降了13%


2、管理费率大幅压降,组织效率快速提升


这几年,每一年都是房企组织架构调整的大年。每家房企都在做组织精简,降本增效的动作。明源君统计了头部房企的管理费率,相较2021年基本上都进行了全面的压降。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制图:明源地产研究院



例如,龙湖集团通过节流和费用成本的精简提效,过去两年整个集团的管理和销售两费从160亿降到只有110亿出头,降幅达到了30%
而且从结构来看,管理费用的降幅更大,说明整个团队更加精简,业务更加聚焦,城市布局也更加聚焦。


而今年一季度,万科、绿城、华润置地、中交、招商蛇口等头部房企,又都进行了一轮组织架构的大变革,试图进一步提升人效。


一是对区域进一步整合,资源聚焦。这两年,头部房企无一例外,都进行了大范围的区域和城市公司合并、裁撤。


二是管控层级压缩,管理扁平化。例如直接撤销区域公司,集团总部直管城市公司,进一步压缩汇报层级,提高组织效率。


三是团队进一步精简。去年,万科地产开发板块的员工数量同比减少了14%整体的员工支出成本则几乎腰斩,降低了44%龙湖的员工支出也压缩了近两成。


刀刃向内,甩掉冗余成本,头部房企面对行业下行,已经完成了适应性调整,准备轻装上阵了。
内部“造血”能力


依然是房企生命线



虽然说,目前监管层对房地产融资已经进行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经营性物业贷、“白名单”融资协调机制。但是归根结底,房企的自我造血功能能否恢复,依然是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


从这个层面来看,目前头部房企积极自救的姿态还是相当积极。


1、强势营销,掌控市场定价主动权


面对市场需求不足,目前头部房企和其他房企,在营销策略方面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一般来说,下行市场中,销售增速放缓,获客成本变高,房源价格折扣变大,营销费率是肯定会升高的。
然而根据CRIC监测,面对市场下行,销售不畅,去年上半年房企平均销售费用率不升反降


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房企对市场信心不足,在将本增效的大棒下,缩减了宣传推广开支。有些项目现在办一场活动的费用不能超过3000块。


另一方面,是不少财务状况紧张的房企,选择了直接降价,在营销上彻底躺平了。


TOP10房企,则成为了目前唯一一个销售费用率同比上升的梯队。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制图:明源地产研究院


显然,就算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头部房企在营销方面依然非常积极。


一方面,部门房企出于产品升级、品牌宣传、营销造势的需求,加大了营销推广费用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通过积极推动全民营销,尽量缩减了佣金费用的投入。


避免完全被渠道绑架,或是陷入单纯的降价去化,尽可能掌握营销的主动性。


例如招商蛇口,去年销售机构费用及佣金就不升反降,广告推广费用甚至大幅增长了28%。


图片来源:招商蛇口企业年报


随着今年行业供应全面向“高质量住宅”转向,行业的营销重点也要更多放在产品本身的宣传上,将更加考验房企在营销层面的功力。


2、催熟经营性业务,助力“第二曲线”成功接棒


从2022年开始,经营性业务就成为了每年业绩报告的重要看点。理由也很简单,经营型业务代表着房企的未来,是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不仅仅是未来利润的主要来源,更是获得融资输血的压舱石


去年,龙湖经营性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占比已经超过60%,经营性物业贷款金额也达到了474亿元,这部分的融资成本不足4%,远低于集团的综合融资成本。
可以说,龙湖的经营性业务,已经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华润置地去年的经营性业务收入,也同比提升了26.4%,实现核心净利润96亿元,同比大幅提升47.6%,利润贡献占比从24%提升至34.4%。经营性业务的强势补位,也让华润置地成为了2023年的新晋“利润王”。


经营性物业不仅现金流稳定,而且能给房企提供一个长账期、低成本的融资方式。
用祝九胜的话来说,就是:1000亿即售物业的下降,可以用50亿经营性物业来平衡


万科目前很大的一个问题,就在于“第一曲线”已经把棒递出去了,“第二曲线”却没有接上。


“第一曲线”的开发业务板块,收支出现巨大的不平衡;融资模式也从“总对总”的信用贷,转变为“项目制”的抵押贷款,给企业现金流带来巨大的压力。


是本应该补位的“第二曲线”经营性业务,却没有完成发育,收益率还不能满足金融机构的融资要求。手握近4000亿价值的经营性物业,但整体创造的收益率还不能覆盖利息。


今年1月份,万科成立商业事业部,7大区域的商业业务和印力集团合并,并配置了豪华高管团队,显然也是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小结
这轮周期低谷,最优秀的房企过得也相当难受。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风雨侵袭之下,从惊慌,到应对,再到适应,优秀的头部企业,已经重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正在走出至暗时刻。


凡杀不死我们的,可能真的会使我们更强大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