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房企这个岗位,已经无路可退
作者:黄志宏
最近一段时间,土地市场迎来了多点开花的迹象。



先有上海某国企斥巨资拿下黄埔“钻石级”土地包,引起市场轰动;后有各地民企陆续下场拿地,如西安10月上旬最新土拍共卖出了5宗宅地,其中有4宗由民企获得。



房企拿地的积极性回升,让大家对楼市有了一丝期待,但随之而来的,也对房企的业务端有更苛刻的考验。



俗话说“营销流的眼泪,一定是拿地时脑子里进的水“。在经历过高周转市场的伤痛后,当下的房企比以往更为严谨,不仅在拿地上更为严谨,在项目业务开发上更为理性了。



因此,客研对房企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如何在前期把控市场风向,客户需求及产品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解AI智能工牌pro,提升案场转化



可是,随着近年业务的收缩,很多龙头房企的客研逐步被边缘化,生存空间压缩,已经无路可退了。



虽说市场的发展让很多房企意识到客研的重要性,但其实大家并不知道如何善用这个角色,当出现业务缩紧时,这些岗位又会重蹈优化之路。

所以,在逆势下,房企如何利用好客研的角色,为项目赋能,今天我们来和大家探讨下。



客研“万能“论

是逆势下对该角色最大的误解



业内曾经有一句话:客研的诞生,更多是管理者内卷的产物。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讽刺,但是反馈出现实的问题。



回顾客研的过去,成立周期不长,但拿地、定位、营销、设计各个环节都要参与,赋能各个岗位,它贯穿整个地产开发,备受重视。



但随着楼市进入下行阶段,这个岗位开始变味了。



很多房企过多依赖这个角色的赋能,把客研视为一种“超人“,认为他们有扭转乾坤的能力,进而让客研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卷:



首先,过分注重数据的颗粒度,工作繁琐性不断增加。



客研常规的工作是与数据和报告打交道,但大部分人会认为这项工作相对基础,而忽视它背后的工作繁琐及困难。

某些房企缺乏对数据的目的性,盲目地搜集数据,不仅增加客研工作量,还非常无效。



比如,某些投研或产研报告动辄百页以上,然而,这些千辛万苦整理出来的数据有些其实无关痛痒,甚至管理层都不会关注,却被放置出来,以此营造“只有数据够丰富,够新鲜,判断就一定会更精准“的假象。



尤其在地产下行周期,为了更加严谨地拿地,很多房企对这些数据的颗粒度要求更加精细。



明明可以几页就可以说清的结论,偏偏要做上百页,这种行为无疑只会舍本逐末,让人忽略客研研究的价值。



久而久之,客研也被视为房企的数据搬运工,价值感一下子降低。



再者,过多依赖客研对业务的赋能,事无巨细均需支持。



客研除了在投研,产研阶段辅助项目,它还需要无时无刻配合不同的部门工作,答复他们的“灵魂拷问“:



比如,某房企客研曾透露,在项目定位阶段,精装同事会咨询他们某马桶品牌是否匹配客户需求?景观同事会问这棵树是不是客户喜爱的?成本的同事会问国产品牌他们喜欢什么牌子……



这些细碎的问题,看起来有点啼笑皆非。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兄弟部门如果没有客研去调研的数据,他们不敢向上汇报,为此,客研需要花出很多时间去协助他们完成调研,完成上会的要求。



这些部门过度卷集背后,反馈出房企过分强调“以客户为先“的原则,但客研毕竟不是超人,不可能对客户的认知非常全面,过度放大客研对客户认知,没有抓大放小,说是严谨,实则有点可笑。了解AI智能工牌pro,读懂客户,加速转化



最后,过度强调个人能力,不舍得投入成本。



在日常工作中,客研需要通过大量的市场与客户数据去沉淀,以此研判趋势。



但是,单靠一个人去获取数据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土地广阔的区域,更考验客研的人脉资源、信息搜集等能力,因此,它需要第三方的力量去完成。



可很多房企却过度放大客研的个人能力,不想投入,就想获取完整的市场信息。比如对于竞品的来访成交、对于某类群体的客户需求的解读,这些数据,既机密又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源,没有第三方机构,基本上一个人做出来的研究既不全面,而且也不真实。



尤其在当下,客研的人员不断精简,一个客研通常需要负责几个城市的数据整理,这个工作量就更大了。



没有相对应的付出,如何获得应得的回报。



做研究的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成事,它是需要一个组织,团队才能完成。



那些行业巨头做客研都是做了很多的投入,像龙湖、绿城,他们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自身数据系统,也会邀请第三方机构做数据供方,尤其对于地产行业,数据持续动态更新,更需要这些机构来做支持了。



时至今日,我们常说要模仿某个企业的客研,可却忘记人家在背后的产出,要知道,好的客研体系确实是用钱砸出来的,而不是单靠某个人就能成功。




后地产时代的客研

更强调组织的培养


在错误的认知观念中,房企对客研的培养往往是片面的,没有体系化的培养,当面对逆势时,客研人的生存空间自然变小。



与其一直在强调客研的价值,不如实在一点,还是回归业务本身,尤其在面对地产长周期的经营,它能解决什么问题。



究其根本,对房企经营客研,它不仅仅是人的问题,也是关乎一个组织如何做好培养他们。主要涉及三大模块:



第一,要做好绩效的评估标准,客研工作可视化。



大部分的客研成果和业绩很难挂钩,它缺乏理性的评估,大多都是管理者的主观感性判断。



因此它需要集团自上而下,有更明确,理性的绩效考评机制,让工作内容量化,形成可视化的成果。

比如,在绿城集团,会把客研的工作分为三大项,分别是结果,过程及专业和组织架构建设,占比分别是40%、45%、15%。



以结果类指标为例,它针对的是客研在投研阶段的专业判断,通过量化的打分因此评定客研的专业度。



这个打分会从量、价、定位节点三个维度,以此考量客研在投研定位精准度。


这里就会产生一个公式:单项目投研定位精准度得分=A(首开销售额兑现度)×35%+B(首开均价兑现度)×35%+C(定位节点达成率)×30%。



这种评估模式让投研的工作标准清晰明了,并对前期客研的判断做好回顾,有效评定客研专业度。



除了在集团层面做好考核的机制,客研的考核还需和项目层面做好挂钩



这一点就需要项目管理层做好牵头,针对各个项目节点需要输出的工作内容,与地区客研做好拉通,做好工作的细化项,明确工作内容,而不是把工作边界弱化,哪里需要去哪里。



利用量化的指标输出,让实际的工作产出有更科学的评判,减少人为的主观,把客研的工作界定更加合理。AI智能工牌pro,A级客户不流失



第二,把控效率,形成标准化的输出语言。



客研的工作是贯穿整个项目全经营周期,作为项目团队的粘合剂,研究只是它岗位的底色,更核心的是如何让客研的研究的成果为项目提效,这才是企业更应该关注的事情。



可从两个方向去思考:



1.  建立起公司的的标准化模型,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沟通语言。



对公司而言,了解客户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儿,更是整个公司每个人都需要去贯彻的。



因此,很多房企的客研会结合大数据的分析,以此建立自有的土地、客户语言,并推广到不同的兄弟部门,以此形成统一的战略思想。



以龙湖建立的6X6地图模型为例,把全国的战略城市土地划分成UC0T等级,结合对这些土地所在的行政区等级进行交叉分析,形成了36个土地板块,这些土地板块成为龙湖从集团到项目客研统一的标准语言,在各个部门中都得到了贯彻运用。



除了对土地形成自有的标准化,很多头部房企的客研也会建立起客户的、产品语言等,



这种统一的语言标准,为部门间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投研、产研上会阶段减少了沟通的成本,让项目开发运营效率大大提升。

2.  建立自有的数据系统,解放生产力。



大厂客研的先进,除了他们有很好的业务创新,更重要的是他们肯砸钱去做数据沉淀。



比如,龙湖的客研会拥有自有的数据网络系统——猎鹰,在这个系统中,地区客研可以随时录入、修改市场数据,并且投研、定位的数据均可录入到线上数据中得以保存。



这样做有2个好处,一个是沉淀过往的数据,形成自有的数据库,继而更好地对战略城市做好感温;二是精简人效,规避通过线下长而冗余的报告撰写,并且线上报告技术部门可以共同协同撰写。



除了会增加线上工作的协同,龙湖的客研配合IT研发市场监控APP,在这个APP中,管理层能尽快掌握目标地块的市场信息,减少了每次需要了解信息就要形成大报告的难题。



放眼市场,任何一个行业做数据处理都需要科技智能产品支持,倘若还像以前一样,分析数据靠着最简单的人工整理,这种研究模式可以说非常落后了。



第三,强化一线业务能力,提升客研对营销的参与感。



在当下业绩为王的时代,很多房企更加注重业绩的产出,毕竟活下去才是首要的任务。



因此,逆势下的客研转型,除了要一流的投资眼光,更要能扎根一线,做好业务的支持。



以往的很多公司客研,更多会聚焦在投研阶段,而忽视对案场的赋能,但实际上,客研对于案场营销的价值,是非常大的。主要体现在策、销、渠上:



①辅助价值的梳理,输出合理说辞。



客研作为设计与营销的桥梁,可以辅助策划需要把产品的价值转化为大白话,形成营销说辞,让销售理解,进而传达给客户,做好价值的最大化传达;



②洞悉市场,做好量价动态的制定。



客研的对营销量价的把控主要有:



宏观上,洞悉市场发展,针对价格、推售周期给予合理的动态提议,站在客观的角度做好价量策略。



微观上,做好推售楼栋及分户的定价策略,比如层差、楼差等,保证利润及销售的平衡;



③剖析客户,梳理案场客户地图。



在每个营销案场,都会有完整的客户台账,营销虽然掌握这些客户信息,却不会深度分析,客研可结合这些台账数据,实时对案场的客户发展进行回顾,形成客户地图,得到客户来源的街道板块,有效细化营销渠道的颗粒度,做好拓客路径,解决找客户的难题。



除了对客户的来源梳理,针对案场目标群体做好形象描摹,进行给案场人员解读,有效地辅助项目瞄准核心客群。



后地产周期,客研的业务不能只有理论输出,更需具备落地性,这也是接下来地产客研接下来需要做好的业务调整,从某个层面,客研就是充当营销操盘“二把手”角色,因此,需要不断强化他们的一级属性,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工作有更多客观的反馈。



结语:



时代总在变化,大家以往对客研的认知也不能停留在浅薄的一面。



一个岗位的发展,他需要的是体系化的组织经营,以及人力物力的投入,肯定不是单一的个人能力就可扭转,逆势下的客研,它不仅需要内炼,同样地,也需要外修,企业需明确自身的发展需求,明确客研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让这个岗位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