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房地产“去库存”以来,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房地产进入新一轮库存消化阶段。期间,我们曾跟踪过新房库存量的变化,发现有些月份库存有所下降。
而从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新建商品房的库存量又有所上升了。截止2024 年末,新建商品房待售面积 75327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6%;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39088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16.2%。
新房库存不降反增,这是什么情况?今年房地产去库存,还有招吗?
商品房库存逆势上扬
主要受前期未建成项目影响
商品房待售面积,指的是已竣工而未售或未租商品房面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狭义库存。
除此以外,房地产库存还包括,在建未售部分(包括已取证及未取证部分),以及待开发的土地面积,这是广义库存的范畴。
事实上,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不仅源于已竣工未售部分,更源于大量的在建未售建面以及闲置土地。
商品房待售面积为何不降反增?
我们知道,受房地产投资热情退潮影响,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及竣工面积已连年下滑。
其中,房屋竣工面积7374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7%。住宅竣工面积5374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4%。
而全年商品房共卖出97385万平方米,这里面既包含原来的库存部分,也包含新开工建设项目。年末库存增加,说明市场销售速度不及存量房屋的竣工速度。
相比狭义库存,广义库存数量要庞大得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广义库存面积高达127亿平方米,这部分库存显然更为棘手。
图源:克而瑞
其中,最为严峻的,是前几年开工而今尚未售出的项目。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开工后未竣工的建面共有136亿平方米,其中包含已售未竣工部分69亿平方米,以及开工未建成且未售的67亿平方米。
后者或将成为“顽固”的库存问题。
最近两三年新开工的商品房面积一直在下降,2023-2024年新开工的商品房加起来约为19.7亿平方米建面。一般住宅项目的建设周期为2-3年,因此可以推算出,超三分之二的“开工未建成且未售”的项目是2023年以前的存量项目。
这部分项目启动时间早,而这几年住宅标准不断放宽,产品升级迭代速度极快,积累的库存跟市面产品的差距越来越大,想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消化可以说难度极大。
投行摩根斯坦利去年曾在一份报告上表示,中国目前市面上存量新房有超过30%库存属于“死库存”;在建的项目中,也有大约20%未来会转变为死库存。
为所谓死库存,指的是过于偏僻,户型差,建筑质量差的房子,中短期内无法卖出。如果没有特别的措施,这些库存可能长期存在。
另外,去年中央已经提出,要推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将所有合格项目都纳入“白名单”,这意味着接下来仍会有一大批“保交楼”项目会复工建设,随着也会产生一批增量供应,如果销售速度不及建设速度,也将造成待售面积增加。也就是说,今年假设市场销售规模与去年持平,由于“死库存”的增加,依然可能出现全年库存不降反增的情况。
其次,库存问题最突出的,是三四线城市。
据克而瑞对2024年12月百城商品房库存的统计数据,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占比分别约为7.1%、48.1%、44.8%。
库存压力的大小,不仅要看建面,也与去化速度息息相关。比如说,有些城市虽然库存暂时偏高,但由于市场热度较好,库存消化周期并不会太长;相反的,如果一个城市库存建面高,去化速度又慢,那么库存压力就会特别高。
克而瑞的另一组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最长,达到了30.6个月,而一二线城市分别为12.8个月、18个月。
再者,未开工的53亿平方米闲置土地也造成不小的库存压力。
面对低迷的市场环境,近几年房企对项目的筛选极为谨慎,基本上只有测算不亏损项目才会开工,而不开工的土地,基本上都是算不过账的。而且,这两三年房企拿地大幅缩水,基本拿一幅开发一幅;而此前闲置的土地短期内被开发的概率很低,已成为房企手中的累赘,这些土地如何处置,也是一个问题。
房地产去库存
仍需要下大力气
从前文我们可以知道,房地产去库存其实包含2个维度:
1、在建及已竣工商品房去库存。
2、房企存量闲置土地去库存。
事实上,去年中央一系列的政策,已经奠定了去库存的大方向。
去年,自然资源部已出台新规,要求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不能出让土地,去化周期在18个月(不含)-36个月的城市必须遵循“盘活多少、供应多少”的原则,也就是新出让的土地面积不能超过去化面积。
这相当于切断了高库存地区的库存上升的路径。即便没有其他去库存手段,库存量也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不会大幅增加。
中指研究院对2024年全国300城土地情况的统计显示,一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额占比上升,而二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出让规模明显下降,尤其三四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同比下降27.81%。
严控土地出让规模,就是从源头上抑制商品房库存的增长,属于治本的举措。
闲置土地的盘活,中央已经给出明确政策,并且已在落地执行。
政府收储。
去年中央已经明确允许利用专项债回收闲置土地。今年以来,部分地方已经推动土地回收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比如广东已公示今年首批拟收储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各市将回收土地160宗,土地使用面积超680万平方米,收购价格合计超350亿元。所回收土地中宅地占比过半。
今年,专项债回收闲置土地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这将是消化土地库存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土地调规。
很多土地被闲置是因为早年拿地条件较为严格,而今市场环境已发生变化,地块缺乏竞争力,房企也没有动力开发。
去年以来,一些地方已试水地块调规、换地等做法,比如广州已经房企退地并以票据进行补偿,回收的土地调规后重新挂牌出让。
目前也有更多地区探索类似做法。这也是房企盘活存量土地,降低闲置土地库存又一办法。
前面提到,商品房的库存呈现分布不均的状态,高能级城市库存风险整体较低,而三四线库存风险普遍较高。
近年来中央已经制定了一揽子的政策措施,推动商品房去库存,整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种:
①刺激潜在需求释放,充分满足各类购房需求
各类购房限制政策先后松绑,持续降低首付比例,下调购房税费等,降低购房门槛和购房成本;
②政府收购存量房,直接将市面上滞销的商品房转变为保障房;
③以旧换新,通过帮小业主卖掉旧房购置新房,缩短置换周期。
从此前的市场反应来看,高能级城市对于政策的敏感度更高,比如北上广深以及杭州等城市,在926新政之后市场反应积极,如深圳的新房销售持续创新高,得益于市场回暖,新房库存也快速下降,甚至有人开始担心深圳新房供应告急。
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的库存问题更为严峻。
自2022年以来,关于楼市的各项政策相继退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基本上各类限制政策已全部取消,直白点来讲,三四线城市直接可以用来促楼市去化的牌子已经不多了。
因此,三四线城市想要寄望于市场回暖而彻底解决库存问题,显然不太现实。今年商品房去库存,今年必须多举并下,其中,政府收储或将发挥核心作用,另外,需要以旧换新等、购房补贴等政策加以支持。
政府收储,在降库存方面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比如去年有的城市,政府收购了130多万平方米的存量新房作为保障房,直接为该市消化了约十分之一的库存。
今年随着专项债收储的逐步落地,三四线城市的库存难题或将迎来新转机。